德阳政法·身边的榜样
王小双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人物小档
李毛,绵竹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2018年6月底,他积极响应号召,按照绵竹市委组织部安排赴甘洛县开展援彝工作,担任甘洛县普昌镇古觉村驻村队员。开展援彝工作以来,李毛从控辍保学、禁毒防艾、发展产业等方面着手,脚踏实地推动古觉村脱贫致富。
他带领村民在古觉村建成500亩桃子树产业园,为深度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引导村民重视教育,完成涉及古觉村72名辍学儿童、失学儿童返校读书和补偿教育工作;2020年3月,他主动请缨前往凉山州最贫困的美姑县,再次踏上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征程。2020年7月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优秀帮扶队员,并在2018、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今年,他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四川政法先锋”。
初到古觉村,李毛立志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抓党建
用激情推动党务工作
位于甘洛县普昌镇的古觉村,海拔高度近1500米。村里共有444户2062人,常住人口329户16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85人,是普昌镇下辖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初到古觉村头两月,李毛的工作日记就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情况,张家的小儿子还没有上学、徐家的地里可以种植果树发展产业……这些基础信息都是他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他为村民制定了细致的帮扶措施。
首先,李毛用“激情”带领大家把党建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党建月会,会上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发言,总结上月的工作成果,保障村民党员的知情权,并讨论下月工作安排,重视村干部及党员的参与热情。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每月的党建会上,他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高举右拳,字字铿锵,庄严宣誓,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作为绵竹市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干警,李毛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当地村民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毒品知识,提高了村民的法治意识。
抓经济
用行动带领村民谋发展
要想帮助贫困户改变现状,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产业,这才是长远出路。李毛深知这一点,两年来,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村民发展产业。
据悉,成昆铁路复线开通后,将在普昌镇古觉村设立站点,预计将会吸引大量客流资源。当地镇党委利用这一优势,打算在古觉村建立“古觉——斯普千亩桃树走廊”,打造农旅结合的产业带,有效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但如何动员村民在田地里种植桃树,成为摆在李毛眼前的一道难题。于是他和驻村干部一起,采用集中动员、挨家挨户说理的方式,同时选择致富能手和在村里有威望的村民一起外出考察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并及时答疑解惑,消除村民的疑虑,提升村民的致富愿望。
经过不懈努力,古觉村终于建成500亩桃树产业基地,目前成活率已达70%以上。村民们种下的两年生的清脆桃,品种好,市场前景广阔,当年就已经挂果20%,预计今年挂果能达90%,看到成片的桃树,村民们第一次收获了长在树上的“洋芋”。
抓细节
用小事改变村风村貌
要帮助消除贫困,不能只搞产业发展,还要让贫困户消除思想的包袱,彻底打造一个良好的村风村貌。
李毛从引导村民不在马路上晒粪,到督促村里的保洁员及时清扫路面,再到纠正小孩不向地上乱扔垃圾等等,他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古觉村村民卫生意识有了极大提高,村里的卫生状况得到了甘洛县政府的认可,并获得文明村称号。
在李毛看来,他更多的是在为古觉村做一些“小事”。事情虽小,但与村民的利益关系却很大。比如查看村民“一低七”有是否确实达标、在“三建四改”中有哪些需求等。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如今,古觉村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危房改造,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硬化,筑起了通往城市的幸福路;产业发展,鼓足的不只是钱包还有村民的精气神。
结语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去年3月,为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凉山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凉山州委决定从已脱帽的四个县选派部分帮扶干部,转战美姑、布拖等深度贫困县,开展决胜收官“百日攻坚”。李毛当即申请到美姑县去,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同时,转战美姑,他下定决心:“不到决胜,誓不收兵”。
近三年来,李毛在大凉山黑了、瘦了,但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能亲身经历并参与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消除贫困的战役中,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而作为一名检察人,李毛始终没有忘记检察人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小我”的力量,把检察人的荣光挥洒在大凉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