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娅琼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田涛明 谭别林 陈博 潘柏林 彭旭
1932年8月,红三十军成功解放了达县梓桐乡(今为达州市通川区梓桐镇),当地知识分子何永瑞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在红三十军政治部任秘书。一天,何永瑞来到政治部汇报工作,被大门两侧红旗上的镰刀斧头图案所吸引,便以此为内容,与其儿子反复琢磨,共同创作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后来,红军战士将它刻在政治部石朝门立柱上,又刻下“红三十军政治部”七字横幅,它的存在鼓舞着千百万无产阶级战士奋勇前进,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如今,石刻对联原件被收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而这幅红联也深深地照耀着一代代达州政法人的初心,传承“红联”精神,守好先辈们用斧头劈开的新世界,成为了他们不断推动达州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重要的动力源泉。
位于通川区梓桐镇的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
诞生出了“中国红色第一联”
6月9日,四川法治报采访小组和达州市委政法委政治部的同志一起看望了93岁的南下干部梁基芳,他曾是八路军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投身政法事业,当过达县地区中级法院院长、达县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可以说,梁基芳老人是达州政法事业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拿出的一枚枚勋功章、纪念章,让人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激荡的红色岁月……
达州市委政法委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
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达州,是川东早期革命活动重要发源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这里充满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和灿烂的红色文化,注定了达州人民的血脉里奔涌着巨大红色力量。
■ 红色气息孕育出有勇有谋的政法气质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州全市的重要革命遗址和红色纪念场馆目前多达300余处,红军标语近500幅,正是这浓郁的红色气息,孕育了达州政法人有勇有谋的气质。
在距离达州市城区150公里左右的万源市,坐落着享誉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新馆)。陈列馆外,一座取名为“不胜不休”的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巨大塑像屹立在门前,展现出了先辈们身先士卒的非凡勇气;馆内,收藏的资料文献,记录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张才千等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万源的故事。
达州市通川区委政法委在
“张爱萍将军故居”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据了解,多年来,战史陈列馆都是整个达州政法系统重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广大政法干警们从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并转化为了工作中攻坚克难的强大战斗力,在一次次挑战面前从不退缩。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达州全市政法干警、网格员继承了万源保卫战中英勇不屈精神,在全国率先喊响了“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战斗口号,尽锐出战,通过创新政法战疫“三防三治”工作法,开展一系列治安巡逻、人员摸排管控等“战斗”,排查化解涉疫矛盾纠纷千余件,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如果说,万源保卫战给达州政法人带来的是勇气,那么位于通川区罗江镇的“张爱萍将军故居”,带给达州政法人的是张爱萍将军在各方面工作的创新智慧。
作为“两弹一星”建设的重大贡献者,张爱萍将军留下的“一江山登陆作战计划表”给达州各条政法战线留下了深刻影象。一张简单的表格,充分体现了张爱萍将军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天赋,这与达州稳步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所需的奋进精神不谋而合。
张爱萍将军大刀阔斧进行人民军队改革的精神理念和智慧,也深远影响着达州政法领域改革和职能体系不断完善优化的步伐:川东北地区首个县级涉案财物管理中心的建立、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的创新、“公安行政处罚均衡量罚系统”的研发……都体现出达州政法人骨子里的革新精神。
对基层政法干警而言,张爱萍将军的戎马生涯,也鞭策着他们在各自平凡岗位上不断前行。守护在将军故居身边的达州市通川区罗江派出所,每当有新人进入,所长杨洋就会带新人去故居参观。“每名新同志学习后都会谈很多积极的想法,都表示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克服困难做好工作,服务好辖区人民。”杨洋告诉记者,“我们这支政法部队需要纪律的约束,更需要精神的传承。”
■ “红色第一街”的派出所所长是个“警三代”
同样是经典的红色地标,与“张爱萍将军故居”相隔80多公里的石桥镇有一条“列宁街”,这是1933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挥师南下,在解放石桥古镇时所留下的“足迹”,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而守护这里的石桥派出所所长申进柯也正书写着属于他的“红色警事”。
“我爷爷是警察,父亲也是警察,他们都是我的榜样……”当你认识申进柯时,首先会被他庞大的警察家族规模所惊叹,他不仅直系三代为警察,而且家里的兄弟姐妹、长辈亲戚共有9名奋战在不同警种和岗位上的警察。在申进柯眼中,父亲是条铁汉,当警察时受过枪伤,申进柯依稀记得父亲对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抓人去了,不等我!”
申进柯经常与辖区群众聊天,
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
长大后,申进柯也成了一名人民警察。在正式入警前的一天,父亲很认真地告诉他:“既然选择做警察,你就要铭记三点,一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准备;二要行得正、走得端;三是只有群众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工作做得好。”短短几句话深深烙进了申进柯的从警初心,伴随着他一路走来。
2016年,达川区桥湾镇因九节滩电站遗留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当时在桥湾派出所任所长的申进柯多次深入群众,讲法律、讲政策、讲道理,引导大家通过协商、对话途径解决纠纷;对个别蓄意闹事、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人员,他绝不手软,依法严厉惩处。
面对群众的期盼,申进柯整日待在现场与他们在一起,而那段时间也正是申进柯妻子刚刚生产之时,孩子还没满月,终日不见身影的丈夫,妻子很是失落。某天一大早,申进柯再次前往现场时,妻子终于爆发了:“申进柯!你要知道,单位上离开你,照样转,现在我离开你,真莫法……”申进柯虽然万分不舍,还是毅然决然出了门,路上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好在,申进柯的努力没有白费,九节滩电站问题最终妥善得到处置,申进柯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申进柯带着父亲的嘱托守护在石桥镇,在“中国红色第一街”影响下,他愈发重视所内党员民警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让党员民警的底色更“红”更艳。其实在达州,像申进柯这样的政法干警还有很多,比如开江县法院刑庭庭长唐云玲、达州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庞静、达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职工邓拥军、大竹县公安局文星派出所所长李文燕、渠县司法局静边司法所所长王国韬等政法英模代表,他们都在红色基因的感召下,坚定不移地为政法事业不懈努力。
■ 赓续“红联”精神彰显新时代政法担当
政法队伍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红联”的含义其实与政法工作的实际意义密不可分。“可以说,我们要割断的是破坏国家政治安全,危害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的黑暗线,守好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世界。”达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当前,达州正从曾经以过货为主的“出川东大门”向集物流、人流、商流于一体的通道经济体系转变,按照“南拓、北联、西进、东跨”的主城区建设思路,达州实施了主城区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双轮驱动,园林城市、宜居达州双向发力,把做大城市规模作为城市发展主攻方向,构建起“中心带动、主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城镇发展总体格局。
达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服务保障这样的新发展格局中,全市政法机关以平安建设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为载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通川区小北街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推行了“全科网格”服务,实现“智治”促“自治”目的;开江县推出的“有事请找我”民事代办机制,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降低了社会矛盾;达川区景市镇的“文明夜话”活动,发挥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开创了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随着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举措不断涌现和推广应用,逐步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达州各条政法战线更是精准发力,市委政法委牵头的《政法机关在企业“司法重整”中的功能作用调查研究》入选全省法治实践创新课题;达州中院成功审结达钢集团司法重整案,全力保障了第二工业园区建设和达钢异地搬迁顺利推进;检察机关开展的解决“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专项监督,让公益诉讼核心业务指标排名全省第四;公安机关制定保障服务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20项措施落地落实;司法行政机关推行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及达州高新区持续推进园区积案化解攻坚,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
“‘红色第一联’寓意深刻地诠释了我们达州政法人在服务新局面所应该彰显的新时代政法担当。”达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接下来,全市政法系统将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劲风,继续传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补短板、强弱项、添措施、建机制,不断开创平安达州、法治达州、善治达州建设新局面,努力为达州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政法力量。
结语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幅“中国红色第一联”牢牢地照耀着达州政法人的初心,相信也会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前赴后继、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