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萍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
将村社实际与基层“五治”相融合,雅安市雨城区康藏路社区新安巷大院迎来新生,坚持发展“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搭建连接群众和派出所“枫”警的心意之桥,新安巷大院摇身一变,由曾经的“老大难”小区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平安大院”。
雅安市雨城区分局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将基层社会治理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院整治前
整治后
老旧小区警情频发,居民矛盾纠纷成治理难点
新安巷大院地处雅安市主城区,始建于1954年,由原运输公司职工宿舍、原鑫发公司职工宿舍和实验小学职工宿舍三个小区组成,现有楼房20栋,房屋590套,个体服务业5家,实有人口1198人。大院虽已建成67年,但院子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小区居民告诉记者,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象。
“以前的环境真的不摆了,外人可以随意进出小区,最多的时候一夜5户人家被偷,大家人心惶惶,那么粗的钢筋,小偷都可以把它剪断。”新安巷大院居民邱明珍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听说哪家被偷了”。除了治安,当初令居民们头疼的还有小区环境。邱明珍说,“原来小区里有个垃圾堆,蚊子苍蝇满天飞,臭味难闻,只要一下雨,水深得就不能过去,大家买菜都要坐三轮车进出。”
不光是环境卫生,大院的治理同样是个难题。新安巷大院内有原雅安运输公司职工宿舍、政府解困房、商品房。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居民来源复杂,矛盾多发。其中,小区居民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纠纷较为突出,吸毒、盗窃等治安、刑事案件也时有发生。
新安巷大院一直是康藏路社区治理难点,高峰时期的新安巷大院警情就占了康藏路社区总警情的四分之一,如果把新安巷大院治理好了,康藏路社区的发案就能大幅下降,辖区社会治安就能大为好转。
坚持“枫桥经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新安巷大院位于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河北派出所辖区内。河北派出所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在警民关系上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提升群防群治水平,全力打造“老旧城区社会基层治安治理样本”。
多年来,河北派出所在警民关系建设上坚定不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发展“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搭建了一座连接着群众和派出所“枫”警的心意之桥。
今年57岁的戴鹏是河北派出所康藏路社区的社区民警。1997年,戴鹏调入河北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后,就把根扎到社区,24年来一直坚守岗位、守护平安,社区居民亲切地叫他“戴妈”。
为了当好社区居民的“妈”,戴鹏把社区当成了家。针对新安巷大院的问题,早在2018年戴鹏就整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小区保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对新安巷大院乱点进行专项整治。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 2018年底在河北派出所的支持和参与下,新安巷大院成立了管委会。管委会充分发挥支点聚力作用,积极拆除小区内各类违建,大量增加了大院内的停车数量,硬化地面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设立小区门卫室和大院调解室,小区环境卫生得以快速转变。同时,社区警务室联动社区,在新安巷成立了小区党支部,配套建立了小区人民调解室,解决小区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困扰难题。
坚持科技引领,打造“无发案智慧平安大院”
为了更好的了解群众需求,戴鹏会定期来到调解室进行驻点办公。透过驻点下沉的方式,加强对大院社情民意收集、整合,对居民的矛盾纠纷和烦心事、揪心事做到及时发现,做好化解和防范处置,把排查工作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个角落,把纠纷化解工作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把警务服务提到最前沿。
就是抱着这样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心态,戴鹏和社区干部一起,为老旧院落落实了门卫管理,解决了大院里下水管道堵塞、化粪池不通问题。为使辖区的困难群众、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有生活来源,他一次又一次跑单位、跑街道,为他们落实公益性岗位,协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为增加居民的安全感,他不顾严寒酷暑,走遍每一栋楼、走访每名居民,把安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家庭……
不仅如此,河北派出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雅投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将新安巷建设成为智慧小区。智慧小区建成后,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院落地生根。2020年,新安巷大院被评为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小区。
站在现在的新安巷大院,记者看到,门口除了门卫还设置了门禁系统,小区居民刷脸进院。大院内,路面整洁,停放的车辆按规划的停车线整齐摆放。电子监控全面覆盖,停车棚里还安装了智慧充电桩。科技给基层治理织起了一张“天罗地网”,实现了对进出大院的“人、车、事、物”等社会治安要素做到了实时跟踪、全域管控。小区治安秩序持续好转,警情断崖式下降,刑事案件已经接近“零发案”,曾经的“老大难”小区现在已经成为人人称赞的“平安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