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法院挂牌成立天府中央法务区司法确认中心 构建双轨并进统合运行的司法确认新模式

  
2021-06-02 10:16:00
     

天法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今年以来,共委派、委托调解案件19074件,调解成功7502件,成功率为39.33%,司法确认1257件,先调环节自行息诉1035件。”自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天府新区法院”)积极打造“双轨并进、统合运行”的司法确认模式,通过构建“非诉调解+司法确认”运行模式,实现一般性与专业性解纷效能同向倍增、公益化与市场化调解双轨并进、诉讼与非诉讼一体运行。面对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该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天府中央法务区司法确认工作座谈会现场

5月20日,天府新区法院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挂牌成立了天府中央法务区司法确认中心。该院以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为契机,以构建天府中央法务区司法确认中心为平台,推动建设国际化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当事人调解成功后申请司法确认

天府新区法院供图

规范化组织管理

助推解纷效能倍增

2020年4月26日,天府新区法院与四川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四川省商标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四川省版权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签署《知识产权纠纷一站式化解合作协议》,三家调解机构将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上开展合作,携手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一站式化解。这是继天府新区法院建立“商事争议调解中心”(商事ADR中心),引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中心,与四川自贸区调解中心、上海徐汇区智调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成都律政公证处等协作开展调解工作后又一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自改革试点以来,该院在全面研判区域纠纷特点的基础上,科学适配调解力量,因地制宜实行调解名册动态管理,实现调解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一方面,根据辖区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纠纷多发的特点,不断吸收商事投资、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人员进入到调解队伍,积极开展纠纷调解培训,提高调解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跨区域跨行业明确将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公证处等机构纳入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充分发挥特邀调解组织形式灵活、贴近审判、专业性强等优势。截至目前,该院共聘任12个特邀调解组织,120名特邀调解员。

“对于在调解工作中有显著成绩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依程序给予表彰奖励。对于促成当事人自动履行、当场履行调解协议的特邀调解员,通过绩效考核给予奖励激励……”这是2020年4月7日该院印发的《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操作规程(试行)》通知中关于调解机制的规定,通过开展业绩评价,建立调解业绩档案,多部门综合进行考核激励,增强调解主体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该通知还分别对委托调解和委派调解的适用范围、立案登记、调解期限,司法确认操作流程等内容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确保“非诉调解+司法确认”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不断优化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程序。

此外,该院不断健全调解人员与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准入“黑白名单”制度和信息披露、回避退出机制,在法院公示栏、官方网站等全方位公示调解组织和人员执业情况、专业特长等信息,疏通“线上+线下”监管渠道,实现调解回避情形密切监测和快速处理,对存在虚假调解、违规调解等情形的组织和个人纳入“黑名单”,清除出册,进行规范化管理。

市场化调解机制

激发解纷内生动力

“这是一次对新类型、批量化纠纷化解的重要探索,仅去年6至10月,金融纠纷批量调解平台共化解纠纷600余件,通过化解一批,带动一片,促成了大量纠纷的自动履行。”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口中这个重要探索就是金融纠纷批量调解模式,指的是利用“商事ADR中心”(商事争议调解中心)平台优势,引导纠纷主体与市场化调解组织提前对接,法官团队靠前指导,提供场地等硬件支持,来专门处理批量的金融纠纷案,调解成功后直接对接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并在调解过程中总结和发现案件规律,采取示范诉讼等方式“以判促调”。

2017年以来,该院陆续接到四川某银行产生的不良债权,三年来将近22万余笔。鉴于该批案件数量大,借款人地域分布广、失联率高、诉讼回款率低等特点。该院积极引导银行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对接,利用“商事ADR中心”平台达成协议,根据案件实际量身制作调解方案,并积极发挥典型个案示范性作用,实现该批案件快速调解。

天府新区法院利用市场化规则,搭建大体量金融纠纷解纷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对接调解组织,以案外委托提前介入纠纷调处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调解效能。同时,该院建立开放式多元解纷平台,打破单一独家调解组织入驻,通过开展调解效果评估,采取框架协议灵活引入3家特邀调解组织开展驻院调解,通过定期通报调解案件数量、调解率、司法确认率、在线调解率等核心数据指标,实现不同调解主体间的有序竞争。

据悉,该院通过建立市场化与公益化“双轨”调解机制,实现民事纠纷以公益化调解为主,商事纠纷以市场化调解为主,成都激活了调解市场动能,得到辖区企业的广泛认可,推动金融秩序规范化,促进金融生态健康发展,为天府新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精准化司法保障

确保诉非衔接运行

“青天有鉴,司法为民。”这是3月26日下午,80岁高龄的当事人曾某赠送给该院速裁中心法官解文阳及驻院上海徐汇区智调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锦旗上的一句话。短短的八个字,却彰显出速裁中心法官执法为民的崇高职业操守和智调中心调解员专业的工作能力。

自2020年9月1日天府新区法院速裁中心成立后,法院逐步构建了调解、速裁、快审一体“统合运行”的多元解纷模式,从人员、案件、程序、管理四个维度重构多元解纷运行方式,推动调解要素、司法确认、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

在人员统合方面,该院将21个驻院特邀调解员全部纳入6个速裁团队统合运行,形成法官、调解员、书记员、送达人员、速录人员的整体工作链。团队法官对立案、分流、调解、送达、诉前保全等环节全程跟踪分析,提供工作指导。同时结合案件流程节点进行综合判断,审查司法确认申请的合法性、甄别虚假调解,这既解决了调解组织法律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又能弥补法院调解资源不足,确保司法确认公正权威。

而从案件统合来看,法院将诉前调解案件统一分流至速裁中心,建立统一收分案、分流台账,案件由速裁中心统一分至各办案团队,实现件件有人管、有人理、有人办;从程序统合来看,构建顺畅的“前调—小额诉讼—简易程序—普通程序”诉讼程序梯次性衔接机制,不能调解的案件可以适用小额、简易程序,解决司法机制保障力度不足、多元调解质量不高等问题;从管理统合来看,对审辅人员、调解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考核,法官、团队、审辅人员、特邀调解组织(员)业绩考核互相挂钩,促进调解组织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积极搭建科技信息支撑平台,自主研发“天府智法院·融e诉”“天府e法亭”等智能平台,不断探索司法确认方式便民化、高效化。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天府新区法院顺应时代的发展,立足区域实际,高标准定位,合理科学谋划布局,交出了一份“非诉调解+司法确认”的美丽答卷,赢得了辖区群众和企业的认可。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