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朱佳琦
“在吗?我一个朋友想找我借钱,我想先转到你卡上,你再转给他,就说是你借的,我以后好要回……”面对朋友发来的这个小小的请求,想必不少人都难以拒绝,没想到,这又是一种新的诈骗话术。6月8日,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公布了这样一起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嫌疑人盗号后假冒受害人好友,共骗取转账17万元。
新型话术迷人眼 亲朋好友难拒绝
2021年5月10日,群众齐某报警称,自己在QQ群内,点击了一位网友发出的链接,仅仅几分钟后,QQ就下线了,自己当时并不在意,只是进行了重新登录。然而很快,微信号也被下线,当自己通过手机重新设置微信密码,才发现在微信下线的时间内,有几位亲朋好友陆续被骗转走了数额不等的款项。
如今,假冒好友骗钱转账的手段已屡见不鲜,为何齐某的好友还是被骗了呢?
在警方公示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嫌疑人假冒齐某跟受害人聊天时,并未直接开口向好友借钱,而是声称有朋友找自己借钱,为了找人还钱时方便开口,请求受害人帮忙以他的名义转账给朋友,每笔转账金额在1万元、3万元、5万元不等。在受害人答应后,嫌疑人先“转账”给受害人,再让受害人转账到自己指定的账户里。
不难猜到,嫌疑人的这笔“转账”,自然是不存在的。但为了打消受害人的防备与顾虑,他们会制作虚假的转账记录发送给受害人,并说明自己是跨行转账,可能会延迟到达。同时,称自己的朋友借钱是急用,还请受害人尽快转账,怕耽误了朋友。不少受害人相信了PS出来转账记录,加上嫌疑人的急急催促,便自掏腰包转账到了指定账户。嫌疑人一通群发下来,便骗取了共计5位受害人高达17万元的转账。
诈骗已成产业链 盗号行骗分工操作
这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武侯区公安分局红牌楼派出所立即组建了专案小组,在进行大数据比对梳理后,辗转查到嫌疑人在广东某市的实际地址。顶着烈日,专案组民警们调取了位于闹市区域的数十个视频监控,进行了大量的摸排走访,最终突出了嫌疑人身份信息。在案发7日后,在嫌疑人老家将其挡获,随后,警方循线深挖,将背后负责洗钱及编制木马病毒的多名嫌疑人挡获。
在嫌疑人居住地,嫌疑人现场指认了用于诈骗的电脑及手机若干。如实交代了5起电信诈骗的违法事实,其中两名嫌疑人负责和受骗者聊天,另一人负责洗钱,目前三名嫌疑人已被派出所刑事拘留。
据负责聊天的一名嫌疑人交代,他们拿到了被盗的QQ号后,会尝试用QQ号登陆微信,因为异地登陆微信需好友发送验证码,嫌疑人便在盗取的QQ上群发一条“在吗?发这个验证码到我的微信上”类似的信息。而此时,只要有两个好友发送相应信息到QQ账号上,嫌疑人就可以用他自己的手机登录被盗人的微信。
“盗号人通过在QQ群内发布木马病毒链接,一旦吸引受害人点击就可以实现盗号。很多人都有QQ号被盗的经历,一般通过申请找回就可以了,然而一旦微信和QQ绑定,而QQ密码又被盗,微信上的亲朋好友也同样会处于危险境地。”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此案中,负责盗号的团伙与行骗的团伙甚至都不是同一个,背后恐怕有一整条产业链,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警方提示:此案系QQ盗号后实施诈骗的衍生犯罪类型。如果您有QQ与微信同号的情况,请修改登录方式,堵塞安全风险。如果您在QQ或微信收到熟人的转款求助,请立即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询问核实,最好见面交流。如发现异常,可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