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让法治的种子在梭磨河畔开花结果

  
2021-06-29 10:45:2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鞠天敬 葛泓雨 王焰

4月的马尔康市天气晴好,在蓝天白云下,在高山峡谷中,美丽的梭磨河穿城而过。在这里,朴实无华的红军桥、挺拔伟岸的红军树、披着洁白哈达的红军雕塑、栩栩如生的“红军长征在阿坝”大型浮雕和红军长征纪念馆,生动地记载了85年前红军三次进出马尔康的那段历史。漫步梭磨河畔,景色宜人的马尔康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祥和、安宁的味道。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收获了革命的胜利。如今,马尔康市政法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用心服务群众,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将法治、平安、爱国的种子播撒进老百姓的心中,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是有了马尔康市政法人的努力,法治、平安已成为马尔康的主旋律,这个“火苗旺盛的地方”也因此更加和谐、稳定。


“有卓玛在,我们放心!”

“有卓玛在,我们放心!”这是今年4月中旬,马尔康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马江街警务室民警卓玛协助广州警方在辖区内核查一起案件情况时,涉案群众及其家属说的话。

85年前,红军在马尔康境内期间,当地藏族群众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支援红军100万斤粮食及各类物资;许多藏族群众为红军筹粮、当向导、做翻译、掩护伤病红军,不少人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5年后,这种“军民鱼水情”的红色传承在马江街警务室的日常工作中处处闪耀。

上午8点50分在城关派出所点完名,9点到社区警务室打卡正式上岗,梳理重点人员信息、下社区开展“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到行业场所开展检查……这便是卓玛的工作日常。在马尔康市公安局工作近7年,熟练掌握嘉绒藏语、安多藏语及汉语的卓玛利用语言优势,开展纠纷调处、服务咨询、上门办证等贴心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一次,卓玛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一名居住在辖区内出租房、进城陪读的藏族老阿妈已年近七旬,独自照顾着3名孙儿、孙女上学,生活十分拮据。而特别让老阿妈发愁的是,马尔康市城区小学校的入学政策改革后,由于她们不是本地户口,两名孙女上小学的事一直都没有着落。

为此,卓玛了解相关政策后,跑前跑后备齐相关手续资料,为老阿妈办理了居住证,帮其解决了两名孙女上学的问题。之后,卓玛还经常到老阿妈家中走访,关心3名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带去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我其实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想做好本职工作,能让老百姓过得好点就很开心了。”卓玛说。

前些日子,马江街警务室辖区内一名身有多重残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群众因房屋破损急需维修改造的问题向社区民警求助。该警务室民警当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协调帮助该群众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活问题。2019年以来,卓玛所在的马江街警务室共接受群众咨询2674次,为游客提供帮助160次,为前来就医的群众提供服务642次,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68起。

“经过帮教之后,他遇到事情都会给我打电话”

近日,记者走进马尔康市马尔康镇司法所时,几名社区矫正对象正围坐在桌前看书,不时抄抄写写。该所所长茹雪梅站在桌边指导,她虽然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十分干练。记者注意到,该所的墙上挂着“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全国先进司法所”等奖牌,且被擦拭得很干净,是这个小办公室里最“华美”的装饰。

如同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红军一样,茹雪梅干起工作来也是充满斗志、百折不挠。该所现有矫正对象31名,有的因为非法购置枪支配件获刑,有的因为打架斗殴获刑,还有的是因为开设赌场而获刑……社区矫正对象情况十分复杂,管理难度极大。我的工作职责就是去帮助、爱护他们,让社会接纳他们。”茹雪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你的矫正对象被打了,现在在派出所,你快来接人吧!”这是茹雪梅接到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所说的内容。寥寥数语,却从侧面反映出她在社区矫正工作上的成效。

“我们这里有名男娃娃,以前长期在村里称王称霸,家里人根本管不住他。现在,经过帮教之后,他遇到事情都会给我打电话。大家都觉得很厉害的他,现在遇到别人主动挑衅都会忍让,绝对不还手,连派出所都觉得不可思议。”茹雪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自茹雪梅任马尔康镇司法所所长以来,已经完成了8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管工作,无一人出现被收监情况。她的努力,也得到了村干部、社区矫正对象家属的认可和赞赏。茹雪梅负责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惹是生非的“小混混”,变成了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变得更加热心公益,时常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格桑梅朵’就是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

“国旗在上,我们一言一行绝不辜负民族的寄托;宪法在上,我们一举一动绝不触犯法律的威严;祖国在上,我们一思一念绝不违背人民的意志;老师、父母在上,我们一生一世绝不愧对你们的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庄严宣誓:做一名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些话是“格桑梅朵”誓词的内容。如今,在马尔康市乃至整个阿坝州的中小学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大多数都设置了“格桑梅朵”宣誓的内容。

“‘格桑’在藏语中意为幸福,‘梅朵’在藏语中意为花朵。用‘格桑梅朵’命名,就是希望孩子们朝气蓬勃,健康幸福地长成祖国未来的花朵。”马尔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维山告诉记者。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基因必不可少的内涵。“格桑梅朵”基地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阵地、以法治教育宣传为窗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据介绍,“格桑梅朵”基地是我省涉藏地区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该基地占地1000余平方米,分办案区、法治教育区、安全教育区等4大区14个展区,其中还有VR互动教育、多媒体灭火互动系统、弧形影音地震模拟平台和机器人迎宾讲解等。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该基地先后组织145批次7500余在校学生开展“祖国在心中法治伴成长”爱国主义教育、“双牵手”亲子教育、“让法治安全与我们同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爱国、法治和平安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到学生心中,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五个一’(一个未检团队、一个女子双语法治巡讲团、一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一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和一个未检工作区)建设将诠释‘格桑梅朵’品牌的内涵。”王维山说,目前,马尔康市各中小学都建立了“‘格桑梅朵’青少年法治教育驻校工作室”。该院还开发了“‘格桑梅朵’网络法治课堂”APP,采取“菜单式”和“订单式”的方式,为各中小学校提供相关法治教育课程。2020年3月10日,可以360度全景观展的“格桑梅朵”网上展馆上线,更是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可视化的线上学习体验。

“很新鲜,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作为体验者之一,马尔康第二中学九年级的一名学生说,“通过听讲解、看视频、感受智能科技,直观地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更让我们懂得要遵纪守法。”

“马尔康市作为阿坝州州府所在地、红军长征三进三出的地方,在红军长征这段堪称为世界奇迹的创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我们将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维护大局稳定’作为创建平安马尔康和法治马尔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马尔康实际,上下齐心,上下联动,全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马尔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雷开伟表示。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