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吴显云 刘文慧 潘红
陈毅元帅的故乡乐至县劳动镇有座特别的桥。相传修桥时,人们曾提议以“将军桥”或“元帅桥”命名,以此来纪念这位开国元勋。陈毅听后却说:“取名‘劳动桥’吧!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是这座桥便被称作劳动桥,后来小镇也改名劳动镇。
乐至县劳动镇福乐社区居民参与“阳光议事会”
一座石桥的命名、一个地名的变更或许不值一提,但这个小故事却将陈毅元帅劳动至上、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精神留在了人们心中。如今,元帅虽已远去,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却在资阳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
党员带头开辟致富路
“福乐梨,甜如蜜,碧衣白肉细又腻……”5月的劳动镇福乐社区,路边一人多高的苹果梨树已经缀满果实,果农们一边给尚未成熟的苹果梨套上防护果袋,一边又计划着在果林空地上种植西瓜。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福乐苹果梨,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福乐社区党总支书记谭红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告诉记者,2020年4月,福乐村、石宝村与劳动社区第四居民小组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福乐社区。
乐至县劳动镇福乐社区的苹果梨
走在福乐社区,谭红梅指着旁边的果园告诉记者:“这片果园叫做‘花果山’,是我们社区的集体果园,种了300多亩苹果梨、枇杷。除了果树种植,社区还发展了‘跑山鸡’养殖,打造了‘梨花节’旅游项目。每年的梨花节吸引游客10万人次左右,每天可以创收超过1万元。”
而在2002年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场景——老弱妇幼留守在村,大量耕地撂荒。
如何带领百姓致富,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为了答好这个难题,近年来,福乐社区在劳动镇党委号召下,通过实行“党组织+合作社+业主+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成立福乐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吸引了鸿福水果专业合作社、乐至县帅乡苹果梨农场等4家业主和1041名农户加入,形成了2000余亩的连片产业。
“你有新的订单了。”手机铃声响起,谭红梅拿出手机处理淘宝店铺的订单。抖音直播带货、淘宝小店直销,为了打开销路,福乐社区不仅和大型超市合作,还利用当下热门的线上平台进行销售。
打开了销路,果园的果子、养殖的跑山鸡全都卖出去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谭红梅说,这还得靠几名老党员带头。原来,当时社区准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6名党员带头流转土地320余亩,用以种植苹果梨。这片果园从挂果到丰产仅用了3年,丰厚的效益让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大家纷纷加入其中。
不少人因果园而致富,荣获“乐至县脱贫攻坚奋进奖”的毛爱民就是其中一个。因父亲早逝、母亲瘫痪,43岁的毛爱民一直肩负着家庭重担,常年在外务工。5年前,毛家大伯也病了,毛爱民决定回家务农,就近照顾几位长辈,毛家的生活也因此更加窘迫。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干部主动找到毛爱民谈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句话点燃了毛爱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政府帮助下,他在村里承包了60余亩土地栽种甘橘。他一边购买技术书籍刻苦自学,一边向附近的果树种植专业户请教技术。村里也多次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并联系电商渠道为其解决水果销售的后顾之忧。
如今,毛爱民的果园年产值已达到十几万元。不仅如此,他的果园还为乡亲们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毛爱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了生活与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致富之路。我还想着要扩大种植规模,把果园办得更好呢!”
不仅如此,因为政府和社区党组织的帮助,毛爱民心存感激,这两年他努力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今年4月,他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到了谭红梅手中,“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帮助和政府的好政策。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是我还是要追求进步。”
与群众心连心
阳光自治助推基层治理
除了社区党总支书记、集体经济负责人,谭红梅还是74岁聋哑老人陈婆婆的孝顺“女儿”。
“2010年,她从凉山流浪到原先的福乐村,既没有子女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大家只好叫她‘陈哑巴’。”谭红梅还记得,初来时陈婆婆连一日三餐都无法自理,她便像亲女儿一样贴身照顾。有一次老人不慎走失,焦心的她带着丈夫连夜在30公里外把人找了回来。
考虑到陈婆婆的晚年生活,谭红梅牵线搭桥,撮合她与一名散居五保老人共同生活、互相照顾,两名老人欣然同意。谭红梅说:“我去看她时,她就偷偷地把别人送的糖果、饼子塞给我,把我当亲女儿一样。”
谭红梅与陈婆婆的故事是当地推行德治教育的一个缩影。福乐社区每年都会评选“孝老星”“致富星”等,以此推行感恩教育与典型教育。不仅如此,福乐社区还通过“五事工作法”构建起了阳光自治氛围。“我们每个月都会召开阳光议事会让群众‘说事’,再把议事结果通过公示栏、微信群进行公示,向群众‘晒事’。只有做到公开透明,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基层党组织才能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谭红梅介绍,截至目前,该社区已开展群众“说事”126人次,“议事”21项,解决群众“难事”15项,向群众“晒事”18次,邀群众“评事”4次,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安岳县岳阳镇干部协调富农种养殖公司
与柳溪村村民柠檬土地租赁纠纷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是关键。在福乐社区,“五必到五必访”是当地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宝”。“五必到是红白喜事必到、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代办事项必到、生产问题必到;五必访是党员必访、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谭红梅说,通过坚持“五必到五必访”,社区就能提早介入、处置、稳控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的事件。“为了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我们还组织了熟悉社情民情、威望较高的老同志和3名热心公益事业、善于讲法说理的志愿者,成立了一支居民矛盾纠纷调解队,社区每年化解矛盾数稳定在40至50件左右。”谭红梅说。
为了充分发挥陈毅故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作用,福乐社区还常常组织党员到陈毅故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福乐社区,今年以来,资阳市政法系统多个单位都曾组织党员干部在陈毅故里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今年3月15日,乐至县委政法委组织全县政法系统在陈毅故里书剑广场参加“弘扬元帅精神千人重温誓词”活动,取得良好反响。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首陈毅所作的《赣南游击词》,如今也激励着资阳市政法系统,围绕“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目标,筑牢群众基础,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鼓足革命干劲
贫困村焕然一新奔小康
“1933年10月,通贤、来凤一带的中共党团组织发展迅速,已建立20个党支部和10个团支部。为了加强领导,中共遂安县委决定,将原通贤区委所辖的党组织分出8个支部,设立文家寨区委,区委机关就设在文家寨明月寺。这里山高路险,四周有水池和围墙,既隐蔽又安全,于是便成为了文家寨区委组织革命斗争的重要场地,后来的通贤暴动也是在此萌芽的。”向记者讲述这段革命历史的人叫文德礼,是安岳县通贤镇文寨村的党总支副书记,身为文家寨革命先烈后代的他还兼任着陈列馆义务讲解员一职。自今年3月26日起,文德礼已经接待了约130批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队伍,高峰时一天就要接待五六批,尽管声音嘶哑,但他每天依然充满热情地为参观者讲述这段革命历史。
“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是安岳革命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2016年,‘村两委’提出要建设陈列馆,村民们知道消息后都很支持,纷纷把家中长辈参加革命时用过的物件捐给陈列馆,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就收集了60余件展览品。”文德礼说。
山高路险曾为先辈们掀起革命浪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令文寨村陷入贫困。过去,文寨村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水资源缺乏,农村产业发展困难,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产业,村民们只能按季耕作传统农业,收入并不稳定,成了县里的贫困村。但如今,文寨村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村里沃柑、李子、春见等特色产业生机勃勃,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纵横交错,一座座别墅式的农家庭院鳞次栉比。
谈到文寨村的蜕变,文德礼说离不开安岳县检察院的对口帮扶,“时任安岳县检察院检察长李建英每月都要来村里走访、指导,她对村里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展、公路修建情况、贫困户的日常生活都很关心,还经常开展以购代扶活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7年,省级贫困村文寨村彻底退出贫困行列。文德礼深知,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今,吃饭、穿衣不愁,教育、住房、看病也有了保障,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还要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带领更多村民过上更好生活!”
优化法治环境
用“酸柠檬”创造出“甜生活”
“既然没办法继续履行合同,那就解除了吧。”2020年11月20日,安岳县岳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了一份调解申请。原来,2009年,安岳县富农种养殖有限公司与岳阳镇柳溪村7组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先后投资800多万元用于平整土地、收购和种植柠檬树、修建通村通社道路20余公里。但2017年起,因该公司债台高筑无法履行土地承包租金合同,双方遂提出解约。经安岳县司法局、县柠檬产业局等相关单位出面调解,双方均同意解约,并由该公司向柳溪村村民委员会支付从2019年至2020年12月31日的土地流转租金,其中租赁费为136万余元,复垦费36万余元,保障了200余名村民的切身利益。
安岳被誉为“中国柠檬之乡”,柠檬种植规模、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80%以上。在当地,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与柠檬相关的工作。小小的柠檬,牵动着的却是全县158万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受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影响,安岳县柠檬产业矛盾纠纷增多,土地流转、农民工工资、加工交易等问题凸显,矛盾纠纷化解难度不断加大。上述纠纷的化解是安岳县在守好安岳柠檬金字招牌,以法治力量助力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从“酸柠檬”中嚼出“甜味”的有效实践。
近年来,安岳县以创建品牌调解组织为抓手,突出专业性导向,深化“调解+”服务,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了县柠檬产业矛盾纠纷调解指导委员会;同时,建立县柠檬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6个乡(镇)、38个村柠檬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室,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一体、整体联动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体系,确保柠檬产业矛盾纠纷有地方说事、有人员管事。“如果乡(镇)、村的柠檬产业产生了重大矛盾纠纷,不能成功调处,那就转给县柠檬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解调委员会负责,或通过‘点对点’指派、‘一对一’包案,派出专班下沉服务,一包到底、直至化解。”安岳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提高调解的专业程度,安岳还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柠檬产业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县级层面主要由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县柠檬产业协会会员,县法学会智库成员组成。乡(镇)、村层面则由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土专家’等组成,以便充分发挥懂法律、懂政策的专业优势和人熟、地熟、事熟的资源优势,切实增强调解的说服力、权威性。目前,全县三级调解专家库人数已有170多人。”该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的安岳县早已不复昔年革命时代的硝烟血色,但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却历久弥新,鼓舞着安岳人民用“酸柠檬”创造出“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