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成都市司法局坚持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通群众意见征求直通车,召开征求“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座谈会,开展12348法律服务热线服务质量大回访,多种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余条。
针对群众新需要、时代新需求、社会新关切,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创新推行“三项通办”机制,用群众满意提升教育整顿实效。3月以来,组织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800余件,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5.4 万余人次,满意度达100%,公服法援处被推荐为司法部“法援惠民生 扶贫奔小康”品牌活动先进集体。
一是以群众导向问需于民,实行“减证便民”行动。坚持领导干部进政务大厅,面对面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回应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针对服务对象“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结新需求,推行“全程网办”、邮政办理、预约办理、减少现场勘验环节、延长证照有效期等减证便民措施,实现政务服务便民高效。二是以问题导向问计于民,实行“告知承诺”行动。开通群众意见征求直通车,面对面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明确了改革方向。针对服务对象简化证明材料、精简办事环节新需求,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出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23项,重新修订76个小项的办事指南,新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书范本,让行政许可事项更加规范、易懂、好用。三是以质量导向问效于民,实行“提速增效”行动。对12348法律服务热线服务质量进行回访,提高群众满意度。针对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能新需求,开展“一网通办”百日攻坚行动,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市“蓉易办”平台和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行“早提前、晚延时、午不休、周预约”不定时工作服务机制,实现全程网办事项44个、“掌上办”事项12个,承诺提速率近90%。
一是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沟通,倾听他们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新需求,深入推进司法部法律援助“负面清单”在蓉试点,实现除法律法规明文禁止12类事项外,取消事项范围限制,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益面。二是开展服务需要大调研,构建规范统一服务平台。依据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条。针对法律援助申请受地域限制等难题,建立“全域通办”工作平台,完善全市联审联处机制,实现全市法律援助申请、审核互联互通,让群众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温度。三是开展“法律服务惠民”大宣传,提供全时响应咨询服务。通过报刊杂志、微博微信、海报宣传画等渠道大力宣传推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观念。针对人民群众拓展法律咨询服务时段新需求,着力提升“12348”热线平台能级,在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实行市和区(市)县两级整体联动,同步开展在线法律咨询和线下办理两大类业务,实现节假日无休、全天24小时响应。
一是回应基层单位统筹需求,实行法律援助“异地协办”。针对部分基层单位反映异地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统筹无力的问题,加快与凉山州、资阳市等建立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实现申请代为转交、文书协助送达、协助调查取证等,强化了异地法律援助机构间的协助配合。二是回应困难群众专业需求,实行农民工案件“专案专办”。针对部分基层反映律师短缺,导致农民工维权案件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建立100余人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库,实行“分线多包”(分级办、线上接、多元化、包干式)工作模式,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回应相关部门协作需求,实行农民工案件“协同联办”。针对基层反映工作中协作配合不紧密等问题,持续深入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与法院、人社、仲裁、工会共同建立农民工维权联调联处中心,强化与公安、工商联等部门的协作,推动实现欠薪案件“一站式”办理,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快办彻底,3月以来,提供农民工维权法律服务144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