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治君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通江县青峪镇在开展乡村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工作中,创新探索“五治”联动模式,发展“三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打造乡村振兴青峪新样板。
坚持党建善治,提升治理水平。在全镇推行“党建+”模式,围绕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条主线,各村因村施策,玉坪寨村实行“党建+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青龙石村“党建+家风家训”助力文明乡风创建、青峪口社区“党建+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场镇形象、垭口梁村实施“党建+服务承诺”开展后进支部整顿、青山坪村“党员+乡贤”示范带动等多种模式,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提升党支部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自治为基,增添治理活力。围绕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和易地搬迁集中聚居点治理模式两个主要内容,不断探索“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治模式。在全镇12个聚居点成立由“党小组+居民自管委+公益服务队”组建的自治组织,引导聚居点居民围绕重大事项商议、群众诉求收集、文明新风养成、邻里矛盾化解、公共安全救援、环境卫生保洁、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实行自主管理。设立村长茶馆、党员服务站、便民代办站等,强化便民服务。探索完善由党员代表带头、公益岗位履职尽责、“四类人员”投工投劳、乡贤社会捐资参与的村公益服务机制,做好村道路保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公益事业。社区通过开展“六个一”行动,有效解决了场镇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顽疾,极大的改善了青峪街道人居环境。青龙石村白果坝聚居点开展“五个一”自治,增加了聚居点规范化自治能力建设,提升了聚居点服务质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坚持法治为纲,强化治理保障。探索将法治与民生改善、法治与环境保护、法治与场镇管理、法治与疫情防控等相结合,通过村规民约、司法助力、公安参与、群众监督等方式,强化训诫谈话、重点管控、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同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池20个,垃圾中转站1个,规范建设停车场1个,安装路灯40盏,禁止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扔乱堆、聚居点乱搭乱建、乱办宴席、野生动物乱捕等行为,从“小切口”走向“大纵深”,真正让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坚强保障。
坚持德治为先,弘扬治理正气。各村(社区)均制定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写入村规民约并广泛传唱。鼓励家训上墙,弘扬良好家风、民风。文昌村各聚居点家家户户都以对联的方式展示和弘扬家风家训。通过建立道德评议机制,各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引领示范树立新风。建好和管好“红白理事堂”,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提供场所和服务,深化移风易俗。利用闲置的村委会阵地和闲置农房,建设养老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健身活动场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产治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全镇以发展黑色青峪猪、绿色枳壳、红色蜜缘李等“三色”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加强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在带动全镇群众脱贫增收的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让村里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目前,全镇养殖青峪土猪12000头,累计栽植枳壳3万亩,年产鲜枳壳1500吨。建生态李子园3700余亩,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30个,发展农业企业1家、家庭农场1个,有效带动全镇群众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