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十项便民措施 将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

  
2021-05-25 10:29:44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近日,即将出国定居是市民王女士来到成都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服务窗口咨询办理委托公证相关事宜。因为时间紧迫,值班公证员立即受理申请、调查核实,并协调审签和制证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其出具了公证书。事后,王女士从国外寄来感谢信对当天值班的公证员进行书面表扬。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部署要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都市司法局近日下发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十项便民措施。

记者从成都市司法局了解到,这十项便民措施包括:深化法律援助“全域通办”,法律援助申请人可就近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实现全市法律援助申请、审核互联互通,切实让群众少跑路;推行政务服务一窗办理,在全面推行司法行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减证便民”基础上,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一窗受理,进一步深化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提高服务群众效率;升级全天时12348热线人工坐席服务,完成12348热线与12345热线全天侯双号并行,通过市和区(市)县两级整体联动,实现“7×24小时”法律专家人工坐席服务,为群众提供不间断法律咨询服务;减免部分公证和司法鉴定服务费用,将在重阳节期间免费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一次遗嘱公证,升级拓展为在成都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日均可提供预约免费服务,并对涉及的司法鉴定服务费用予以减免优惠;构建“一站式”劳动纠纷化解平台,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健全劳动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优势,及时化解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造“云学法·云普法+”智慧普法平台,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站点)融合运用普法二维码等,让群众通过扫码可得的方式获取劳动争议、婚姻继承、合同等法律知识;畅通公共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绿色通道”,为妇女儿童、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开展错时、延时和上门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提供错时、延时公共法律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存在特殊情况的群众,可组织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开展预约和上门服务。对法律职业资格审核和证书领取实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搭建公共法律服务自助办理新平台,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配置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推广应用成都司法通微信小程序,群众可以自助制作常用法律文书、获取模拟判决;提供法律文书快递到家服务,群众可预留通讯地址,选择由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相关法律文书代办邮寄,实现“最多跑一次”服务。

成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2348”与“12345”双号并行,提供24小时全天候人工法律咨询服务以来,夜间(24:00-次日9:00)电话量激增。据统计,今年1—5月中旬,“12348”法律咨询热线累计服务约85000余人次,电话接听满意度高达99.5%以上。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