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汶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昨(26)日,记者从绵竹市人民检察院获悉,今年以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四川政法为民十项行动”有机结合,突出“三个注重”,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操心事。
注重从困难群众入手
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事
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该院持续选派4名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干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帮助4个联系村因地制宜制订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把重视教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扭转贫困的突破口,派员参与完成甘洛县普昌镇古觉村72名适龄辍学、失学儿童的返校劝读和补偿教育工作,参与该村500亩桃子产业园建设,帮助困难群众增收。
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持续释放司法温度。全面梳理近年来办理的刑事案件,及时回访生活困难的案件被害人。将因11年前交通肇事造成丈夫遇难、自己双下肢瘫痪的被害人陈某列为被救助对象,仅用10天完成司法救助,检察长上门送去3万元司法救助金。主动与法院会商,将本案被执行人列为长期重点调查对象。同时,检察干警积极寻找热心企业家资助陈某女儿在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今年,该院共开展司法救助6人,发放司法救助金6万元。
开展事实孤儿救助,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组织检察干警,先后到绵竹市福利院、孤儿助养家庭、侨爱道行中学,看望慰问孤儿和困境学生,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进行心理疏导,传递检察爱心。
关爱社会“特殊群体”,撑起法律“保护伞”。依法支持两名八旬老人起诉4名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宣判当晚,检察官会同法院、司法局人员到老人子女家中开展释法说理,4名子女均表示服从判决,履行赡养义务。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专项行动,支持6名农民工依法起诉,追回劳动报酬3.51万元。
注重从最突出问题抓起
切实解决群众烦心事
坚决亮剑害群之马,不断纯洁政法队伍。该院立足检察监督职能,对政法队伍顽瘴痼疾中的犯罪行为依法予以严惩。结合办案,落实职务犯罪“一案一建议”工作要求,依法向发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推动落实从严治党管警新要求。
大力围剿电诈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指数。该院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构建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移送、信息交流机制,适时介入侦查活动,进行案件会商,形成打击合力,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的高发蔓延势头,共办理此类犯罪案件10件16人。开展以案说法,用鲜活的案例向群众普及防诈技巧,筑起防诈“安全墙”。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推进基层涉毒治理。依法从严惩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涉毒犯罪,该院从快批捕22件23人,从严起诉32件39人,成功办理德阳市首例涉毒洗钱犯罪。组织拍摄禁毒宣传片,开展“法律七进”,大力开展禁毒法治宣传。联合绵竹市禁毒办、四川省女子戒毒所到街道开展社区戒毒人员心理康复活动,帮助吸毒人员戒断毒瘾。
注重从最现实利益出发
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
从严办理食品药品案件,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该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行政执法专项检查,通过走访、召开联席会议及查阅执法台账案卷等方式进行线索排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移送案件线索、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查。批捕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生产假药犯罪4件7人,起诉4件7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作用,向相关单位制发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6件。
该院狠抓“四号检察建议”落实,守护群众“脚下安全”。走访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就辖区内窨井盖的权属管理、日常巡查维护进行座谈,牵头召开“城市窨井盖管理问题会商会议”,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城市窨井盖设施管理专项整治方案》,千方百计守护群众“脚下安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美丽和谐家园。该院起诉污染环境犯罪案件1件2人,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如,在办理一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时,责令犯罪嫌疑人向社会公开道歉,并在长江上游绵远河增殖放流一万尾鱼苗。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检察工作站,监督相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职,共同维护大熊猫栖息地绿色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架起检民“连心桥”,实现“一个窗口”对外。该院持续打造12309检察服务中心司法为民服务品牌,通过融合案件受理、案件查询、控告申诉、司法救助、律师阅卷等检察服务职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高标准践行“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办理的73件信访案件全部做到7日内程序性回复和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组织开展3场公开听证、公开答复活动,让当事人在参与、互动中解开心结、化解矛盾。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要求,绵竹市检察院通过与相关部门制定《关于依法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施办法》《关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审计监督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改进司法救助工作等途径,大力构建维护农民工权益、帮助困难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有财产安全等长效工作机制,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践行“司法为民”的工作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