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右一)将卖苹果的钱交给沈海云(中) 受访者供图
于波尔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杨元禄
她的不舍
“我是彝家的女儿,对我来说,凉山的温度、凉山的风霜、凉山的贫穷、凉山的无奈……都是我心中的无限牵挂。”
2018年5月初,为支援凉山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省委决定在前期选派2000余名帮扶干部的基础上,再新增派一批精兵强将驰援凉山,对口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听到这个消息后,泸州市江阳区法院干警杨婷婷主动请缨。同年7月,杨婷婷如愿以偿,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来到了盐源县白乌镇白乌村。这距离她从会理县法院调至泸州市江阳区法院仅仅5个月。
告别丈夫和刚满5岁的儿子,再次踏上故土,杨婷婷没有怨言:“我本是大凉山的彝族女儿,自应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排忧解难 助销万斤苹果
“阿普(爷爷)、阿妈(奶奶),身体好不好?柴米油盐够用吗?”利用会彝语、懂彝区风俗的优势,杨婷婷在小队长带领下挨家入户,对本村人进行了解。以每一次走访为帮扶切入口,杨婷婷用双语开展工作,与当地村民交朋友,成为了老乡们的知心人。
高山峡谷环抱中的盐源县,因盛产个大味美、皮薄肉脆的苹果而远近闻名。为增加收入,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苹果树。2014年,沈云海家也种上了苹果树苗,但在去年11月,因受到疫情等影响,水果销路变窄,1万多斤的苹果滞销。看着一筐筐的苹果,沈海云急出了眼泪,他找到杨婷婷请求帮忙。杨婷婷得知情况后,迅速发动泸州市江阳区法院干警购买。干警们不仅自己买,还利用朋友圈进行推销,发动亲朋好友进行购买。10斤、20斤、50斤、100斤……短短几天,沈海云家的1万多斤苹果就售罄了。
当杨婷婷把卖苹果的钱交给沈海云时,他真是说不出地高兴,有一肚子感激的话要说。看着苹果树变成了“摇钱树”,沈海云一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新期待。
充满期待的,还有杨婷婷。在她眼里,勤劳致富已蔚然成风,村民们正通过自身努力,让土地结出硕果。据悉,白乌村共有654户,2245人,6个民族(彝族人口占60%),其中贫困户158户,605人,现已完成脱贫,进入巩固发展产业阶段。
禁毒防艾 重塑美丽村貌
白乌村位于盐源县白乌镇中心村,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470米。两年来,杨婷婷在该村担任“四治专员”,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治愚、治病、治毒等扶贫工作。
将“禁毒防艾”融入精准脱贫,杨婷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白乌村创建性的推行“1+1+1”精准脱贫工作模式,即脱贫工作+禁毒工作+防艾滋病工作“三位一体”同框运行。开设禁毒防艾的法律宣讲课、发放禁毒防艾宣传单、走进村民家做点对点的禁毒宣传教育……在杨婷婷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下,村民们逐渐改变了观念,主动远离毒品。
除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通过勤劳致富”“摒弃越穷越生的习惯”“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村民们这些思想的转变,是让杨婷婷最感欣慰的。
挨家劝说 助孩子们入学
刚到白乌村不久的一次走访,给杨婷婷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她用普通话问一名在家玩耍的彝族小朋友几岁时,对方没有任何反应。可当她用彝语问了同样的问题后,小朋友这才小声回答:“5岁了。”“5岁的孩子,应该上幼儿园了。”杨婷婷很是焦急,学生未入学很大原因是家长不重视教育。
对适龄儿童进行“学前学普”信息录入、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劝说、对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政策……扶贫期间,杨婷婷对全村2445人进行了全面的文化知识摸底排查,用拉家常、摆故事的方式让村民们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白乌村的孩子们已全部入学,小花朵们正茁壮成长。“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清晨,教室里传出了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
还有4个月,三年援凉任务将画上句号,杨婷婷心中有许多不舍。她说:“我是彝家的女儿,对我来说,凉山的温度、凉山的风霜、凉山的贫穷、凉山的无奈……都是我心中的无限牵挂。”
人物小档
杨婷婷,凉山彝族人,彝族名字依火伍呷,中共党员,1987年出生,目前是泸州市江阳区法院法警。2018年,被省法院评为援藏援彝对口帮扶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全州优秀帮扶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