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3月29日,绵阳科技城新区挂牌成立,标志着成渝经济圈创新金三角的正式形成。这一新区的成立,将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与成都、重庆合作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为推动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在挂牌仪式上指出,要把科技城新区作为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科技城新区是绵阳承担全省乃至全国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也是牵引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要高标准规划,主动对接国省重大战略,加强与国家、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使新区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要高效率建设,坚持“快字当头、立说立干”,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打一场科技创新的攻坚战、产业发展的攻坚战、改革开放的攻坚战、城市建设的攻坚战,将科技城新区建设成绵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全省新区建设的典范窗口和示范。
记者从挂牌仪式上了解到,新区的规划范围是依托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的绵阳科技城新区,新区规划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所辖的9个乡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分别是涪城区永兴镇、普明街道、创业园街道、青义镇,游仙区石马镇和安州区界牌镇全部行政区域;涪城区城郊街道、游仙区游仙街道和安州区花荄镇部分行政区域。面积396平方公里。
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发展目标确定,到2022年,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优势产业加快向新区集中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85万人;到2025年,新区功能基本健全,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
新区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以融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强化成渝绵创新合作,共同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等关键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形成综合性科技创新主引擎。
新区将打造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推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山水人文交融、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现代绿色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