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丰
我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有一人一物天下闻名。一人,特级英雄黄继光,是新中国成立仅有的两名“双特”(特级英雄、特等功臣)之一;一物,就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中江银丝挂面了。
中江挂面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北宋淳化年间,中江县令崔谷(北方人)喜食面食,但厨师多次尝试均无法做出细而可口的面条。一次炖羊肉时,厨师将竹筷插入羊头眼窝,发现汤汁呈细线状流下。受此启发,他将羊头骨架置放案板上,把发酵好准备蒸馍的面团搓成粗湿面条,两头缠在插在羊头眼洞的竹筷上,轻轻拉扯,面条变得越来越细且不断条。这种方法做出的面条又细又好吃,得到县官赞赏并流传至民间,成为了中江挂面的雏形。为纪念中江挂面的诞生,至今挂面师傅所用的木头架仍然叫做“羊头架”。
还有一个版本。传说北宋末年战乱期间,一姚姓夫妇流落至中江谭家街,被善良的面店老板收留,并教之以面条手艺。老板年老之后,将店铺交由二人继承。他们大胆创新,推出“面中和油”的“扯扯面”,加了油和鸡蛋的面片越扯越长,越扯越细。这种面条因其久煮不烂、爽滑弹牙、口感独特而广受欢迎,成为中江挂面的前身。
谭家街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号称中江挂面用水第一井。老井水由沙石岩渗透而出,其水清冽甘甜,澄澈如镜。用这种偏弱碱性的水和面、煮面,实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中江县志》云,“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故尔中江挂面具有细而中空的特点。
中江手工挂面工序繁杂,考究精细,皆赖手工完成,绝无半点取巧。挂面要精选强筋小麦,碾作专制面粉,辅以豆粉、精盐、香油为料。面粉严选中等精度的面粉,因为高精的拉不动,低精又吊不住。除了手工制作,还是要看天吃饭。晾晒环节需要天气的配合,温度也会影响面团的发酵。所以说挂面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被视为“人与天的契约”,每年只有10月到次年5月可以生产面条。民谣云,“有儿别学挂面匠,有女莫嫁挂面郎”,道出了传统挂面制作的艰辛。
是中江手工挂面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套标准和特色工艺。指的是“5”大特色:中江手工挂面以“洁、白、净、干、细”五绝著称,每根面直径只有0.75毫米至1.25毫米,细如发丝,且色泽洁白,干净无杂质,干燥度适宜,易于保存。“5”次发酵:制作过程中需经过五次发酵。多次发酵使面体产生微孔,不仅让面条具有“茎直中通”的特点,还使其更加柔软、易消化,同时也能提升面条的口感和风味。“18”道大工序:历经和面、开条、搓大条、盘条、搓小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上架、悬挂、晒面、切面等十八道纯手工工序。当然还有70余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技巧,全靠手工完成。例如拉面时要将面条拉伸至4米到5米(最长可达6.5米),不仅不会断裂,而且粗细均匀,体现了中江挂面制作工艺的精湛,每一步皆蕴含匠人之心血与智慧。
面团在师傅们的巧手下,幻化为细若发丝、白如霜雪、柔滑劲道的挂面,加之其独特发酵之法,酵母菌生成无数蜂巢般气泡,形成了中江挂面“面中多孔,细而中空”的特点,是为“空心面”。有人曾经以面条吸水吹泡,居然畅通无堵。是以面条风味独特,烹煮时更易吸附汤汁,入口爽滑,鲜香满溢,回味悠长。
明代时中江挂面被列为贡品。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生动地描述其精品特产远销盛况。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台湾府境内遭遇国外海盗侵犯,边防松懈,内禁不严。加之本土盗匪内外勾结,劫掠民众及商贾财物,治安秩序混乱,民众深受其害。台湾府及福建省多次报告清政府,要求派员帮助治理。中江人氏,嘉庆之师孟邵,以兼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之差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孟邵不惧困难艰险,勇往直前。九月登台,赓即实地查访,综合治理,以雷霆之手段,至次年春胜利完成巡治台湾的任务。民国19年编《中江县志·杂记》中载:“六月启行,八月至厦门,雷雨交作,云雾晦冥,暴风骤至,飘荡十七日。”在22年之后,孟邵在滦阳写给纪晓岚的渡海笔记中,详述了巡视台湾在渡海时遭遇的惊险状况,并附有一首“降乩”诗。
巡台凯旋时,乾隆亲自设宴洗尘,以孟邵家乡特产中江银丝挂面待之。乾清宫内,龙涎香飘渺,御膳房端来如白雪般的挂面,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此等褒奖非一般荣誉可比。圣眷优渥若斯,孟邵感于肺腑,发于笔端。填下《临江仙·御面》一词:
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金碗增色,只为银丝种。
一经巧手擀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
千年以降,今日之中江挂面,不仅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入选四川省“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项目,而且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江县委县政府专辟挂面新村,秉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之理念,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自然风光,探索“产业+旅游”发展新径,成立挂面协会、专业合作社,制定统一标准,塑造响亮品牌,培育众多挂面生产户、加工作坊与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持续攀升,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全村年产挂面200万公斤,销售额4000万元。2025年短短八个月时间,全村就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近年来,每每大假,我都要驾车一个半小时回到家乡。县城里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一家面店,随便找一家,便可以吃到心心念念的手工挂面。豌豆尖几根,葱翠数芒,香油几滴,溢彩流芳,未及举箸,已入腑脏。氤氲热气升腾间,面条裹着醇厚的汤汁滑入喉中,儿时的记忆便顺着舌尖缓缓流淌。
故乡的手工面,是系在游子心头的丝线,一端是灶台前的烟火,一端是游子梦里的月光,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尝上一口,便能触摸到记忆里最柔软的温度,找到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