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徐婷婷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
本期嘉宾:
唐 薇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
何 源 四川恒品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
陈自强 四川省律师协会刑辩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律协刑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
“开盒”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非法搜索、挖掘并在网络上曝光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被“开盒”的人往往遭遇谩骂攻击、造谣诋毁,甚至遭到电话短信轮番骚扰。
今年3月,百度副总裁女儿参与“开盒”事件,将一种新型网络暴力——“开盒”推至公众视野中心,引发公众对数据安全的深切忧虑。据媒体报道,“开盒”行为的低成本与高回报催生出庞大的灰色产业链,网络上不仅能找到“收费开盒”服务,还衍生出“10元售卖开盒教程”等生意。因此,各方纷纷呼吁,必须关上这个充满网络暴力的“潘多拉魔盒”。
日前,中央网信办部署进一步加强“开盒”问题整治工作,专门引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明确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开盒”问题整治工作。这一通知释放出鲜明信号:扫除“开盒”戾气,各方守土有责。
中央网信办将如何重拳出击整治“开盒”?进行网络“开盒”有哪些严重后果?如何有效防范“开盒”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报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唐薇,四川恒品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何源,以及四川省律师协会刑辩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律协刑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自强等专家,深度解读此次“开盒”整治行动。
重拳靶向整治
非法获取公开个人信息将遭专项打击
“因为在微博上吐槽了某脱口秀明星,我就被‘开盒’了。”在某社交平台上,小鲜(化名)袒露了自己被“开盒”的经历。小鲜表示,平时很注重保护隐私,除了平台显示的IP和性别,其他个人信息一律不透露。“居然连我学信网的基本信息都查到了!”小鲜感到十分纳闷,个人信息究竟从何泄露?
值得欣喜的是,中央网信办此次的整治行动正是针对像小鲜这种被他人非法获取并公开个人敏感信息的遭遇。“此次中央网信办整治的靶向非常清晰,预示着国家对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泄露的治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入的阶段。”唐薇介绍。
记者注意到,本次“开盒”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严厉打击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二是重点整治通过煽动舆论、诱导网友跟进传播,进而泄露隐私并对受害者实施恶意攻击的网络暴力行为;三是全面清理组织“开盒”产业链、提供技术帮助或资金支持等黑灰产行为。
除印发通知外,中央网信办还召开专题部署会议,要求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百度、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豆瓣等多家重点网站平台,对照通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开盒”乱象。
在陈自强看来,此次整治,有关部门处罚了三家大型网络平台,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大型网络平台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更大的用户规模,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其有更大的责任加大监测预警,对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进行深度清理。
“专项整治对象既包括组织、帮助、实施‘开盒’行为的个体或组织,也涵盖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责任的网站平台”。唐薇进一步分析,这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
专项整治行动着重强调从源头阻断对个人信息的违规泛滥收集和处理。例如,专项行动提出,将指导网站平台在前期治理网络暴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完善防护措施,加大“开盒”风险提示力度,设置涉“开盒”举报快速入口,及时核实网民投诉举报,最大限度帮助网民防范和处置“开盒”问题风险;督促网站平台深入清理各类违法发布个人信息,诱导网民跟进泄露隐私,借机进行攻击谩骂、嘲讽贬低的内容,清理教授、买卖或者提供“开盒”方法、教程和服务等信息内容等。
严惩“按键伤人”
“开盒”或将承担这些责任
17岁的少年刺猬(化名),因策划举办一场需交5元入场费的游戏比赛,有人质疑他凭此获利,对他“开盒”,最终刺猬遭受长达818天的网暴;2年被家暴16次的成都女子小谢(化名)同样未能幸免,今年她开启直播带货后,遭遇大规模网暴,有匿名账号在多个社交平台散布其户口本、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并将她未成年的女儿照片挂在网上……
记者发现,像小鲜、刺猬、小谢这些被“开盒”的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陌生人的电话、短信轮番“轰炸”,严重影响被“开盒”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司法守护网络清朗,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2024年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292人定罪判刑,以侮辱罪、诽谤罪对91人定罪判刑。
唐薇在受访时表示,“人肉开盒”的本质在于未经合法授权获取并公开他人隐私信息,无论其手段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均已逾越法律界限,构成违法行为,并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在民事责任层面,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可能承担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个人信息权等民事违法责任。“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陈自强告诉记者。
在行政责任层面,对于实施“开盒”行为的个人,如果其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如侮辱、诽谤他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进行处罚。何源进一步指出,除了施害者,平台如果未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审核,导致大量“开盒”信息在平台上传播,依据网络安全法,监管部门可以对该平台进行处罚。
“开盒”行为除了涉及行政处罚、民事侵权,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依据刑法相关规定,‘开盒’行为还有可能直接构成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其性质恶劣,常与信息贩卖、利用个人信息实施其他犯罪行为交织。”唐薇分析道,若行为涉及侮辱、诽谤他人,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陈自强表示,若涉及刑事责任,行为人将面临法定最高刑7年有期徒刑的刑罚。如果数罪并罚,刑期可能更高。
如何防范被“开盒”
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开盒”行为的发生,往往依赖于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整治行动通过‘严厉打击泄露、盗取、贩卖个人信息’,直接瞄准了黑灰产业链的源头——个人信息买卖市场。”唐薇分析道,因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
在唐薇看来,专项整治行动将会间接强化实名制管理,并推动多部门联动打击的常态化。她表示,虽然通知未直接提及“实名制”,但对组织煽动“开盒”的账号、群组一律关闭或解散的措施,必然要求更严格的网络身份管理和溯源,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同时,此次整治行动强调会同有关部门,如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泄露、盗取、贩卖个人信息及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等行为,这标志着网络犯罪打击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
于普通人而言,如何有效防范被“开盒”?“公众需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何源建议,不要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络平台或社交场合公开自己的敏感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在注册网络账号时,尽量使用复杂的密码,并且不要在多个平台上使用相同的账号密码,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在使用社交平台时,要谨慎添加陌生好友,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他人利用。同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过度分享个人信息。
对于平台而言,何源认为,网络平台应主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并删除涉及“开盒”等违法违规信息。陈自强建议,对于组织煽动“开盒”、提供“开盒”服务等账号、群组,一律予以关闭或者解散。同时,网站平台在前期治理网络暴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完善防护措施,加大“开盒”风险提示力度,设置涉“开盒”举报快速入口,及时核实网民投诉举报,最大限度帮助网民防范和处置“开盒”问题风险。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开盒”行为也绝非小事。此次整治行动,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有力震慑,更是对每一名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坚实守护。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整治“开盒”乱象是一场持久战,想要彻底关上这个“潘多拉魔盒”,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充满阳光、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