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出庭公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供图
先 / 锋 / 档 / 案 >
2019年,随着全国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正式成立,负责重大犯罪检察工作。7年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多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指导办理的2起案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24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事)例,1起案件入选国家安全部典型案例,1起案件获评四川政法“五年百佳”案例,2份检察建议获评全国优秀检察建议。集体曾荣获“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办案团队”“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部门同志先后获评“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个人”“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四川十大法治人物”。
先 / 锋 / 誓 / 言 >
“让罚当其罪,成为正义的刻度;以为民司法,展现法律的温度。”

2023年6月14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派员参加四川邮政快递业安全生产禁毒宣传,护航成都大运会
推开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办公室的门,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堆满卷宗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名检察官正围坐讨论案件,对面的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地画着犯罪事实关系图,卷宗扉页上“故意杀人”“毒品犯罪”等字样赫然在目。
这个负责全省重大刑事犯罪的部门,案件管辖范围从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到故意杀人、抢劫、毒品犯罪等。与刻板印象不同,整个部门29名员额检察官中,女性占多数,“80后”“90后”干警比例也较大。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他们给人的印象颠覆了人们对“重罪检察官”的想象——这不仅是一群冷峻的“铁面判官”,更是一群在法与情、罪与罚之间实现公平正义的践行者。
罪案深处的真相:从灰烬中拼砌正义碎片
在二级高级检察官金雪的办公电脑里,至今仍保存着唐某故意杀人案现场的几张照片——纵火现场的燃烧痕迹、汽油桶位置、顶棚烧毁状况等细节记录。
“案发现场是密闭空间,没有目击证人,这是最大的难点。”金雪回忆道。唐某到案后,始终辩称没有故意放火。火到底是怎么燃起来的?这个问题驱使着金雪和办案团队深入审查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起火点明显远离灶台,火势自下而上蔓延,顶棚烧毁程度最为严重,这些痕迹排除了灶台火星引燃的可能。”办案团队会同公安机关聘请专家对案发现场进行了多次勘验,确认了汽油类易燃物质的存在。虽然被害人的父亲和姐夫没有亲眼目睹点火过程,但注意到唐某手中持有打火机,且在他们退出房间后瞬间发生了燃爆。唐某手部烧伤与衣物烧毁形态,都印证了其案发时位于火源附近。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科技手段:通过手机检查,唐某案发前1个小时的微信记录里,“她把我害了,我要她的命”暴露了其事前杀人的故意;案发时,被害人正在做直播,通过声纹鉴定,锁定直播视频中那句“我点火了,汽油哦”来自唐某,视频中还能清晰辨识出按压打火机的声响。
这些证据犹如一块块拼图,逐渐还原出那个恐怖夜晚的真相:唐某闯入被害人家中,持刀挟持被害人并泼洒汽油,在逼退前来解救的被害人亲人后,不顾被害人的苦苦哀求,残忍地点火将被害人烧致重伤、最终死亡。这些环环相扣的细节,构成了完整严密的证据体系,让检察机关准确认定了唐某的故意杀人罪行。
在另一起“零口供”的家暴致死案中,金雪带领团队将200余张解剖照片逐帧投屏,与资深法医共同剖析成伤机制。“对重罪检察官而言,直面尸检照片是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关卡。”她坦言,尽管法学院课程中都涉及法医学,但当教科书上的知识化作案件中血淋淋的现实时,视觉与心理的冲击仍需强大的承受力来消化。金雪回忆起初次参与死刑执行监督任务后的感受时说:“那时自己才二十多岁,整整一个月都不敢独自走夜路。”
在重大犯罪检察部,每一名检察官都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淬炼。有些年轻同事会先用夹子把尸检报告别住,等看完其他证据才鼓起勇气翻开。“后来我们逐渐学会专注于伤痕形态,分析成伤机制,让问题回归纯粹的法医学探究。”金雪说。
出庭支持公诉则是另一重严峻考验。“一旦站上法庭,你就是孤勇前行的战士,没人能提供帮助。”命案办案组组长曾敏这样形容,“不仅要与顶尖辩护人过招,还要时刻警惕突如其来的翻供、新辩解,甚至是触及专业知识盲区的挑战。”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检察官们需要完成心理上的转变。“紧张不是弱点,而是对法律的敬畏。”曾敏分享着她的独门诀窍,“我会深吸一口气,腰板一挺,把紧张情绪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走上庭审前,我们已经反复打磨了每一个证据,预演过每一种可能。”
曾敏表示,庭审过程中,检察官们必须时刻铭记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代表国家指控犯罪,既要为被害人及其亲属伸张正义,也要向社会传递司法公正。”这份沉甸甸的信念,成为支撑他们在法庭上从容应对的最坚实的力量。
卷宗之外的血泪:当法律遇见生命的重量
当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副主任李春瑾第一次翻开那本厚重的卷宗时,一审判决书上的法理论证看似无懈可击。主犯用棍棒殴打致孩子死亡,但孩子并非当场毙命,而是次日清晨才停止呼吸,从表面上看,死缓限制减刑的判决似乎并无明显不当。
“如果只做案头工作,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冷冰冰的卷宗。”李春瑾坦言,“直到走进现场,才明白什么是生命的重量。”
那个让李春瑾至今印象深刻的案发现场,推开门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地上满是散落的针头、带血的棉絮,墙上喷溅的深褐色血迹令人触目惊心。“两个10来岁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近一年。”现场保留的棍棒和电警棍,无声地诉说着孩子们曾经遭受的非人待遇。当地居民心有余悸地回忆称,曾经深夜总能听到孩子的惨叫声,后来连哭喊声消失了——“因为他们不许孩子叫,怕惊动邻居报警”。
尸检座谈会上,从业20年的法医指着解剖照片声音低沉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幼童伤。”照片显示,孩子全身布满电击伤和烟头烫伤,新伤叠旧伤,几乎找不到完好的皮肤。最让人痛心的是皮下组织——原本应该成片的脂肪,全部被打成了颗粒状。“皮下出血的状况,如同雨后的雪地,东一片西一片的,全是坑洼。”李春瑾的描述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
“当你亲眼看到这些,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些罪行必须用最严厉的方式惩处。”正是这份亲历现场带来的震撼,让办案团队坚持抗诉。该案由“法检”两长出庭履职,最终,主犯被改判死刑立即执行。
“亲历性审查让我们认定的法律事实无限接近客观事实。在事实认定、证据研判上做到精细,在定性和量刑上把握‘恰如其分’,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李春瑾说。
虽然终日与死刑案件为伴,但他们都强调自己并非“重刑主义者”。李春瑾回忆起一次庭审瞬间:一名被判死刑的女毒贩在最后陈述时突然跪下,只说了一句“对不起父母和孩子”。
“虽然检察官代表的是国家权力,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每当这个时候,内心都会激起波澜。”李春瑾感慨,“作为重罪检察官,我们办理的案子关乎生命、关联正义,因此,办理每一起案件都必须格外审慎。”作为一名女检察官,她认为女性的特质在办案过程中既是优势也是考验,“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抽离感性,保持理性的判断。”
“优秀的重罪检察官既要秉持法律的雷霆之威,也要怀揣司法的人文关怀。”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主任孔兵这样定义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他看来,重罪检察官需要在多重角色间自如转换:既要铁面无私地追诉犯罪,也要保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既要恪守法律的刚性底线,也要体察社会的普遍期待。
“我们既要剖析犯罪者的作案动机,也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孔兵补充道,“在指控犯罪时,要准确揭示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让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更要让社会公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
构筑安全的防线:个案到社会治理的智慧
2020年12月24日晚,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在街头上演。江某在血液酒精含量高达205mg/ 100ml的状态下超速驾驶,造成5人受伤,其中,两名未成年人遭受重创——13岁女孩切除右肾,6岁女孩膈肌破裂。一审法院以被告人江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但二审判决以江某“存在刹车行为”为由,认定其属于过失,以交通肇事罪改判其有期徒刑2年10个月。
“尾灯闪烁真的是因为刹车吗?”案发地检察机关认为,二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案件定性不准,量刑畸轻,提请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接手该案后,检察官郑粉粉和同事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走访4S店查明该车型在碰撞时会自动触发尾灯闪烁;调取维修记录证实车辆制动性能完好;侦查实验显示清醒状态下点刹,尾灯会持续亮起,而现场尾灯仅闪了一秒。更关键的是,江某自述当时“感觉在开飞机”,完全处于深度醉酒状态。所有这些证据都指向一个事实:那一秒钟的尾灯闪烁,并非主动刹车,而是车辆碰撞时的自然反应。
案件背后,是两个家庭被彻底改写的人生。受害女孩的母亲泣诉:“孩子们再也不能上体育课,连跑跳都成了奢望。”她自己骨盆受伤,骑车困难,“现在什么工作都做不了,每天就是接送孩子、照顾孩子。”另一名受害者是一名外卖小哥,他体内的钢板尚未取出,全家生计只能依靠其妻子。尽管江某的家属进行了赔偿,但这些创伤将伴随受害者们一生。
该案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有不少网友质疑:“为什么在人员密集路段这样开车?”事发路段不仅有医院、商场,更有一所中学。监控显示,案发前几秒,一群中学生刚刚走过那个路口,如果事件提前发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我们审查发现,该案情节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最终,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依法抗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采纳抗诉意见,改判江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改判当天,郑粉粉收到被害人的致谢短信:“谢谢你们还我们公道。”
当一辆汽车在闹市街头失控冲撞,它撕裂的是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重罪检察部门的重大使命。
“我们部门负责的刑事案件,无论大小,都可能直接关系到安全这个命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司朝强调,“守住安全底线就是守护人民福祉的根本。”这种认识正深刻重塑着检察官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既要重视个案中反映的现实安全问题,也要着眼于防范化解可能引发的风险隐患。
“每起悲剧都让我们深思:‘还能多做些什么?’”超越个案的使命感,推动着重罪检察官们从案件细节中发现规律,在社会治理中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唐某故意杀人案办结后,他们推动严格管控散装汽油销售,从源头上防范类似悲剧重演;在燃气安全领域,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研发大数据监督模型,推送案件线索400余条,切实打通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当氟胺酮作为新型替代毒品悄然蔓延时,他们敏锐地开展调研,推动其列入管制目录;针对利用寄递渠道实施毒品犯罪现象频发,他们发出检察建议筑牢“防火墙”,为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贡献“四川智慧”;同时,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与多部门联合会签《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连续13年组织开展全省检察机关三级联动“6·26”禁毒宣传周活动,禁毒法治宣传覆盖群众超1000万人次,让法治意识渗透进社会肌理。
在这个与生死打交道的特殊岗位上,重罪检察官们始终在刚与柔的边界寻找支点。“案卷背后,是鲜活的人生;法条之下,是万千期盼。”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每一个决定都重若千钧。
夜幕降临,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的灯光依然亮着。检察官们整理着卷宗,准备明天的提讯、出庭、现场复勘……在这条法与情交织的道路上,他们以专业为舟、良知为帆,在每一个案件中追寻着“恰如其分”的答案——让司法彰显力量,让正义不失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