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程在向群众宣传“国家反诈中心APP”
吴伟强 本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文/图
“肖二哥”名叫肖锦程,今年51岁,在家排行第二,曾经是一名铁路警察。2009年8月,他到德阳市公安局旌阳区分局旌阳派出所文庙社区担任社区民警,这一干就是12年。其间,他先后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8次个人嘉奖。
用最“笨”办法他让社区由乱到治
文庙社区位于德阳城区中心,辖区商户商铺多、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矛盾纠纷多、接处警也多,此前一度是旌阳区治安复杂乱点,各种纠纷、矛盾频发,工作难度极高。为了快速上手,尽早适应新节奏,肖锦程想了个“笨办法”,每天沉入社区、走街串巷、进店入户,主动向群众介绍自己,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大家,交朋友、拉家常。这一来二去,大家就不再称他“肖警官”,而是亲切地喊他“肖二哥”。
“肖二哥,辖区有些人乱摆摊、不听劝,咋个都沟通不了,你可以帮我们想下办法不?”刚到文庙社区工作不久,肖锦程就接到了社区的求助。
原来,文庙社区有一群外来务工人员,常年因在广场私搭乱建烧烤摊与执法部门产生对抗,因生意与群众发生纠纷,社区感到十分头痛。
要解决矛盾,首先要清楚矛盾的症结在哪。从那时起,肖锦程每天都要去外来务工人员阿某的移动摊位上坐一坐、聊一聊。随着见面次数多了,阿某给肖锦程道出了自己和同乡们不听劝的原委——生存问题。如何既保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计又维护良好社会秩序?肖锦程多次和辖区街道、城管部门沟通,最终在辖区西小区为他们找到了固定摊位,避免了他们在文庙广场乱摆摊设点。
后来,肖锦程在多次走访中了解到,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会与市民发生冲突,并不是因为真有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语言沟通障碍产生的误会。有了摊位,只是解决了一时的生计问题,怎样让他们真正融入德阳的生活?肖锦程又动上了脑筋,此后一有空,他就到阿某等人的住处,与他们拉家常,教他们本地话,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后来,了解到阿某的孙子因为没有德阳户籍、无法解决读书的问题,肖锦程又积极帮忙联系了借读学校,让孩子顺利入学。
如今,辖区的外省务工人员已经完全融入了德阳的生活,他们还自发组建了“红石榴义务队”,逢年过节,就到辖区敬老院义务劳动、献爱心;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还协助社区做好义务宣传;在辖区派出所处理同乡的问题时,他们更主动帮忙沟通。
大事小事都揽下他成了“主心骨”
作为社区民警,肖锦程要处理的事情繁琐又杂乱,大到治安防控,小到鸡毛蒜皮的事,他俨然成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定海神针”、群众安全守护的“主心骨”。“有事就找肖二哥”,这不仅仅是一句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的话,更是肖锦程12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把治安搞好了,把矛盾化解了,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面对千丝万缕的社区警务工作,肖锦程练就了“一专多能”的本领。在处理社区群众矛盾纠纷中,肖锦程坚持“和”是调解的灵魂,总结出了“一杯热茶消怒气、两方沟通知根源、三力调处化心结、四方满意促和谐”工作方法。当事人来到社区警务室,大多是心生怨气、心存怒气,肖锦程先请他们坐下,送上一杯热茶,让他们慢慢冷静;然后和同事分别与当事人沟通,了解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当事人的诉求,掌握化解矛盾的底线;在调处时机成熟后,同社区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工作人员一起,跟当事人双方释法明理、厘清责任、找到焦点、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当事人双方满意、社区和谐稳定、治安隐患消除”的最大效果。
12年坚守一线他与群众融为一体
现在,肖锦程还兼任文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将社区警务和社区事务进行融合,做到了“群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肖二哥的身影”,实现了对辖区人、事、物管控到位,实现了“1+1>2”的目标。
2021年6月,肖锦程在社区检查时,发现了一名流浪人员,经过询问,才知道他是重庆人,离家已经12年了。随后,在肖锦程的多方联系下,为他找到了亲人,让失散12年的家人重新团圆。
今年春节,德阳开始创建“全国治安防控示范城市”,社区警务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恰在这时,肖锦程的胃肠病复发了,可他却在每天输完液后,挂着引流袋回到社区,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到防疫工作缓解,才回到病房安心治疗。
在社区警务室工作12年来,肖锦程处理社区矛盾纠纷1000余起,提供破案线索67条,协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34人次。在社区的4000多个日夜的工作中,群众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找“肖二哥”请教帮忙,他已经和社区群众融为一体。从刚进社区的“肖警官”,到老人口中的“肖二娃”,年轻人口中的“肖二哥”,12年间,“肖二哥”身上藏蓝的“警色”从未改变,警徽光芒依旧,勋章依然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