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编 者 按
当文旅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四川正以战略视野书写“诗与远方”的新篇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为擦亮“天府之国、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安逸四川”金名片谋篇布局。在这幅壮阔的文旅画卷中,平安是 最 厚 重 的 底 色——从雪山草地的巡逻民警到千年大佛旁的守护者,四川公安以“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担当,构建起文旅经济的安全屏障。
清晨6点,天光微亮,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道上已响起脚步声。乐山市公安局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分局大佛派出所负责人张翼和同事开始了一天最早的巡逻。他们的手电光扫过崖壁,在积雨后的青苔上稍作停留——“这段路雨后易滑,要加强防滑措施。”张翼在本子上记下待办事项。此时,三江汇流处泛起晨雾,71米高的千年大佛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与这群守护者默契对望。
这样的场景,在乐山大佛景区已持续7600多个日夜。自2004年景区公安分局(以下简称分局)成立以来,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用科技与温情为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构筑起立体化防护网。2024年,景区游客量突破7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一年以来,分局共为游客提供各类咨询服务2.5万余次,寻回走失游客182人次,收到游客表扬信32封、锦旗38面,获得中外游客一致好评。
近年来,分局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现代警务模式,让乐山大佛焕发永恒魅力。
智慧守护
给千年大佛穿上“科技盔甲”
“请穿蓝条纹衬衫的游客注意,你已靠近护栏危险区域。”今年五一假期,大佛九曲栈道旁突然响起的扩音器提醒,让正探身拍照的成都游客张先生惊出一身冷汗。民警在群众中来回穿梭,通过手上的扩音器不时提醒游客“请大家注意安全、看好小朋友、保管好随身物品”。
乐山公安坚决守住暴恐事件“零发生”的底线,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的情报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预警,全力推进反恐“一化三体系”建设,推动管委会增设高清监控480路,建成重点人员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和电子围栏热点采集系统,管委会购票实名制系统数据已接入公安内网,针对景区防控管控的DeepSeek大模型应用系统正在建设中,预计国庆节前投入使用。
“大佛的守护需要‘千里眼’和‘顺风耳’。”分局情指中心民警谭乂展示着情指中心大屏:480路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电子围栏自动捕捉异常热点,实名购票系统与公安数据联网碰撞分析。“就像给大佛穿了件隐形的防护服。”在山顶执勤的张翼说道。
温情警务
“旅游警察”为游客保驾护航
“警察同志,我妈妈不知道走哪里去了!”2024年10月3日15时,青海游客樊某寿着急地报了警。樊某寿称,他的母亲樊某菊在景区内走失,母亲不识字,又不接电话,他非常着急。接警后,分局乌尤派出所值班民警立即通知九曲栈道出口、东方佛都后栈道出口、南门出口、东门出口值勤民警注意查找,找到樊某寿了解详细情况。
由于樊某菊是主动出走,不接电话,也不回应景区广播,民警们只能在人山人海的景区一遍一遍地毯式搜寻,但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也没发现她的踪迹。
最后,监控组民警通过回放景区监控,发现樊某菊大约在17时左右从东门离开景区。19时30分左右,民警最终在乐山岷江二桥桥头一酒店处将樊某菊找到。
樊某寿和父亲见到母亲时,樊某菊只是流泪,一言不发。见到如此场景,民警赶紧将一家人拉坐在旁边会议室,耐心疏导。最终,母子二人重归于好。樊某寿向民警一再表达感谢之后,带着父母离开了。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民警为外国游客紧急办理临时身份证明,让误丢护照的一家人如期登机;“公-法-僧”矛盾纠纷调解队用佛教典故化解商户纠纷,当事双方最终在弥勒殿前握手言和。
淬火砺剑
用脚步与汗水锻造铁军
7月3日,凌晨2点的大佛派出所值班室里,民警范国民往脚踝上贴膏药——因为连续值守落下了腱鞘炎。桌上摊开的工作日记,夹着他孩子画的“爸爸和大佛”简笔画。
“我们既要当‘佛系’服务者,更要做‘硬核’守护者。”分局政工室负责人邓皓文说道,今年以来,12名民辅警因快速处置险情获战时表彰。
夜幕降临,大佛在灯光中重现庄严。民警宋威完成最后一轮巡查,耳机里传来指挥中心通报:“今日接待游客1.7万人次,零刑事警情,五起求助已全部处置,找回走失小孩1人。”江风吹过他的警徽,与大佛佛髻上的星光一同闪烁。正如分局民警们的那句誓言:“你凝视千年众生,我们守护此刻安宁。”
乐山大佛的岩壁上有1051个发髻,恰似民警的1051种守护方式。当科技赋能遇上人文关怀,当铁纪严规融入佛理禅意,这座千年古迹见证的,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巴蜀大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