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方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清晨8点,大巴山深处的薄雾尚未散尽。南江县长赤镇桥梁小学教师李玉先正对着摄像头调试设备,半小时后,北京一堂精品语文课将通过“同上一堂课”同步传输到全县6所中小学课堂。这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南江县以教育矩阵建设撬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在重峦叠嶂的秦巴山区,南江人用智慧与汗水,架起了一座名为“教育矩阵”的彩虹桥,让知识的清流越过山隘,滋养着每一个角落。
织密教育矩阵 破题大山教育困局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县城一样的好课,娃娃学习劲头足多了!”南江县天池镇白顶村民李建国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脸上满是笑意。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南江县,曾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散、弱、差”问题突出。城乡教育的鸿沟,曾是南江教育人心中最深的痛。转机来自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与顶层设计。南江县将教育优先发展置于战略高度,提出“构建多维教育矩阵,引领城乡教育优质发展”的总体思路。其核心,不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全域教育的内生造血功能,打破地理阻隔,“矩阵”赋能:从“孤岛”到“群岛”的协同进化,采用“1至2所优质领航学校+N所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方式,按照“城帮乡、强联弱、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原则,系统构建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的“四段一类”全生命周期教育矩阵,共组建13个教共体,架设合作桥梁,97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70777人在校学生搭上“优质”“均衡”快车。
“过去我们是个‘矮个子’,现在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下两小学校长方绍登感慨道。他所在的学校,如今是下两督学责任区义务教育集团的成员校。
网链共享出炉,城乡教育“同频共振”
“为做好四川省30件民生实事之一的‘网链共享计划’,南江县将为10所主播学校建设66间直播教室,建设县域教育城域网,为我县五大矩阵和13个校共体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链接通道”南江县教育科技局副局长何川说道。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正在重塑南江的教育地图。网链的核心在于共享与流转。南江聚焦三大枢纽,让资源真正“活”起来。“课程资源库”是“中央厨房”。整合全县名师力量,系统开发、精选引进涵盖中小学全学科的优质课、微课、教案、习题等数字资源5万余件。乡村教师轻点鼠标,就能一键获取“名校套餐”,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双师课堂”是“实时干线”。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紧缺的痛点,南江创新推出“城区主讲教师+乡村辅助教师”的“双师课堂”模式。县城名师线上主讲,乡村教师线下组织、巩固辅导,确保了远程教学的效果。“线上+线下”推动资源共享、不但持续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更推动学校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育、教师共用、教学共研、文化共融、教育共管,“网络教研共同体”是“智慧引擎”。 依托平台,全县按学科组建32个线上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
沙河镇小学青年教师何彦君说:“过去闭门造车,现在随时能和县城名师交流,成长速度快多了。有了伙伴,更有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全域学段覆盖,构建立体发展体系
开学伊始,南江县学前教育矩阵红星幼儿园校共体领航学校工作组一行深入乡镇幼儿园,通过环境察看、随堂听课、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把脉各园在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行为习惯、幼小衔接、区域活动、托育建设等提供改进策略。“此次走访基于校共体‘优质+薄弱’共建理念,以‘统一标准+监督指导’推动管理共进为核心,推动城乡幼教资源均衡发展。”南江县红星幼儿园园长潘慧说道。
山花烂漫的教育春天,正在南江的群山中,蓬勃生长,这趟由教育矩阵铸就的“教育专列”,忙着从城市的优质资源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双向奔赴。它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的山隘,更是发展理念与资源配置的鸿沟。它让南江的教育生态从“零星孤灯”变为“满天繁星”,照亮了每一个山区孩子的未来之路。加速南江教育从“孤岛”到“群岛”的协同进化。南江交出自己的答卷,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学前教育“五个一”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项评估指标稳步提升,逐步实现各学段竞相发展、互为支撑,幼、小、初、高贯通式、一体化优质发展。
“持续以教育矩阵为引擎,强化资源融通和制度创新,破局山区教育校际办学水平差距大、资源分散、发展失衡、协同不足现状,实现校共体建设、网链共享计划、集团化办学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贯通城乡、共享共建、多层联动的教育新生态,为推动全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南江县政府教育分管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