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在基层公安战线上,有这样一位忠诚的卫士:他今年35岁,是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宕梁派出所副所长、一级警长吴迪。自2015年从警以来,九年如一日,他将根深深扎在基层,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到“全省优秀公益宣讲师”,从“市级党员先锋”到“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一次次表彰、一枚枚奖章(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三次),都是他闪亮的履职足迹。
扎根基层解民忧,做群众身边的“迪小哥”
宕梁派出所是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派出所工作期间,吴迪主抓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是他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始终坚守的准则。面对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剑拔弩张的劳资矛盾,他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多元协同、深挖纠纷根源,始终带着“耐心、细心、同理心”做工作,他那“既有法度、也有风度、更有温度”的调解方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利器,得到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2025年4月,辖区两户居民因琐事争执不下,甚至动起手来。吴迪接到警情赶到现场后,先拉着双方坐在树荫下“唠家常”,再拿出法律条款逐条解读,最后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事后,两户人家专程送来了锦旗,感慨道:“‘迪小哥’不是来‘断官司’的,是来帮我们解心结的!”
多年基层磨砺,让吴迪同志练就了“察微知著”的敏锐性和“精准施策”的判断力,从解决居民矛盾纠纷到守护辖区安宁,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实到位。五年来,他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其中重大疑难纠纷8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辖区的老人们早已把他当成自家孩子,路上遇见总会拉着他的手细细叮嘱“注意安全”,“迪小哥”这个亲切的称呼,成了他与群众心贴心的最好见证。
春风化雨润童心,做孩子喜欢的“帅叔叔”
辖区内有4所中学、5所小学、7所幼儿园,作为分管普法工作的副所长,吴迪总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把法律种子种进他们心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让枯燥的法制课“活”起来,他放弃照本宣科的宣讲模式,把本地涉校的未成年人走失、校园欺凌、学生溺水等真实案例改编成“情景剧”“讨论课”,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每次讲座结束,他都会留下自己联系方式。“有任何困难,随时找叔叔”,这是他给辖区学生的承诺。去年,一名小学生因被同学勒索不敢告诉家长,偷偷给吴迪发了消息,他当天就联系学校和双方家长,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专门为该校加开了一场“反校园欺凌”专题课。
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法律意识,吴迪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主动联系辖区的幼儿园组织开展“萌娃进警营”活动,带着孩子们参观警务装备室,近距离接触警务器械,用卡通动画讲解道路交通、防盗防骗知识,邀请交警、特警同事表演警务技能,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公安工作、掌握法律知识。近年来,先后有35批次1000余名幼儿园孩子走进警营,不少孩子回家后骄傲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当警察,像‘帅叔叔’一样保护大家!”他用温柔的呵护,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守护人民护平安,做打击犯罪的“急先锋”
从刑侦一线到基层派出所,吴迪始终保持着“打击犯罪不手软”的锐气。在六年的刑侦工作中,他的足迹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累计参与侦破刑事案件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0余人。2017年,他主侦公安部督办的“米某被拐卖案”和“赵某某被拐卖案”。两起案件跨地区、跨领域,线索零散、嫌疑人身份隐蔽。为尽快找到突破口,他不畏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白天梳理海量数据、走访知情人,晚上细致分析案件要素、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凭借精准的信息研判和创新的侦查手段,两起案件成功告破,多名被拐卖人员被顺利解救,受到了公安部刑侦局的贺电表扬。
调任派出所副所长后,他坚持以“打防结合”为理念,在推动“主防式”派出所建设中,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牵头组建了4支共280余人的“巴州义警”队伍,成员涵盖小区物业、企业保安、店铺业主等群体,通过“民警带义警”的模式开展日常巡逻、隐患排查。五年来,他组织街面巡防、集中清查80余次,参与处置街面警情1000余起,办理行政、刑事案件100余件,辖区“两车”盗窃发案率分别下降25.4%和11.35%,社会治安持续向好,辖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9.98%。
从化解邻里矛盾的“贴心人”,到守护童心的“帅叔叔”,再到打击犯罪的“急先锋”,吴迪用10年的基层坚守,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履行了一名公安民警“守护平安”的使命。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公安一线岗位上,用日复一日的平凡付出,助力“枫桥式派出所”“宕梁样板”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