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专家组结束了对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考察。从云雾缭绕的峰丛到深邃壮观的溶洞,从巴山背二哥的吆喝声到社区居民的笑脸,这座横跨1818平方公里的地质公园,以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接受了一场关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检验。初级评估员德沃娜・林恩・劳里森直言:“这座世界地质公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位置”,高级评估员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则评价其“为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范本”。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态画卷
踏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33亿年连续完整的地层展露开来,如一部摊开的地球史书,秦岭造山带南缘的独特构造,造就了贾郭山峰丛、龙湖洞亿万鹅管等世界级地质景观。德沃娜在考察中多次惊叹:"云雾中的峰丛、郁郁葱葱的森林、壮观的洞穴,每一处都让我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自自然本身,更源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当地居民世代与地质环境共生的生活实践。
在这里,地质遗迹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与社区居民共生的生活场景。伊利亚斯观察到:"当地居民环绕山峦洞穴繁衍生息,孕育出独特的天文认知、文化传统和手工技艺。正是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织,铸就了此处地质公园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考察期间,专家组观看了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等非遗表演,德沃娜感慨:"这些表演让我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温度。"这种共生关系还体现在细节里——公园编制的科普材料中,专门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系统介绍当地非遗与地质环境的关联;《走进光雾山》《客从远方来》等7部科普系列宣传片,将地质景观与民俗故事无缝衔接。
社区的深度参与是这份共生画卷的点睛之笔。德沃娜特别提到:"公园与当地社区、学校孩子建立了深度协作,这让我印象深刻,这是许多地质公园难以做到的。"园区群众依托地质公园发展起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稳定增收,还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当地学校的孩子们则通过参与公园组织的科普活动,系统学习地质知识,成为公园的小小宣传员,用童声传递"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性。正如伊利亚斯所言:"守护地质遗产的同时让社区受益,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这份共生画卷不仅打动了专家组,更在当地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参与公园服务的村民赵光泉感慨:"以前靠山吃山是砍树,现在靠山护山能致富,连孩子都知道要守护好自然馈赠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这种从生存到守护的理念转变,正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从评估反馈看提升空间
在充分肯定公园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专家组结合实地考察细节,从标准化建设与体验升级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为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引。
基础设施方面,可进一步提升均衡化与标识统一性。结合香炉山环境特点,参考燕子岭成熟经验完善设施安全细节,让游览体验更舒心;标识系统通过统一生态样式、精简核心信息,既能增强识别度,也更贴合绿色发展理念。
博物馆作为科普核心载体,可在通俗化传播与服务包容性上持续精进。伊利亚斯建议通过增加趣味设计,让岩石陈列更易被各年龄段游客理解;化石遗迹点补充常识性说明,也能让专业知识更贴近公众;同步细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好践行"开放共享"理念。
深度体验维度,可通过强化故事性与互动性增强感染力。溶洞景观融入"形成历程"等叙事内容,搭配分组参观模式,能让科普更入脑入心;地质灾害展示引入触摸互动设施,也能让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服务细节上,通过精细化打磨提升便捷度。简化版地质遗迹地图便于游客快速获取信息,导游经培训后兼顾地学知识与趣味讲解,让游客服务体验更舒适。
这些建议并非孤立的改进条目,而是基于公园现有优势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它们既关注当下游客体验的细微提升,又着眼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公园在保护与开发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提供了清晰路径。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表示,将严格对照专家组意见,逐项整改落实,全面提升地质遗迹保护、自然教育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以系统整改迈向未来
面对建议,公园早已行动。专家组惊喜地发现:"上一次评估提出的11条改进措施,在这几日的考察中,发现公园已全部落实。"这种执行力在此次再评估准备中再度显现。
硬件升级是整改的基础。今年以来,公园对7000余处标识标牌全面换新,解说语言从"学术化"转向"生活化";地质博物馆完成提档升级,新增了姊妹公园展厅、建设与发展厅、对外交流合作展厅、文创产品展示厅等内容。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公园同步推进管理机制与科普内容的"软件"升级——新修订的《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职责、规划建设、保护利用、科研科普及破坏地质遗迹的法律责任等内容;30集科普小视频用动画形式解读"化石如何形成"等知识;6月开展的地学培训,让60余名导游、讲解员等工作人员加深了对地球演化的认识。
科研与科普的"转化力"成为突破点。公园已着手布局——编制的"科学考察指南"为专项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新制作的小学生科普读物,将"化石形成"转化为"石头里的动物故事"。这种转化同样体现在活动中:"4・22世界地球日"通过亲子寻宝游戏传递地质知识;"5・22生物多样性日"让村民用方言讲述"植物与岩石的共生"。
未来规划更显长远。按照《巴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规划(2021-2035年)》,公园将持续推动"保护—开发—惠民"的良性循环:对标专家建议优化设施,深化与国内外地质公园的合作,常态化开展自然教育。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矩生表示:"我们要让地质公园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地球科学的活课堂,是社区发展的助推器。"
云雾再次掠过光雾山的峰丛时,这场再评估已不仅是一次检验,更是公园迈向更高水平的起点。从自然奇观到人文传承,从问题整改到长远规划,光雾山-诺水河正以扎实的行动,书写着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国答卷。
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