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巴中行③ | 再评估第三天:从服务到传承的深度探访

  
2025-07-21 14:52:50
     

  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对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再评估考察进入第三天。高级评估员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与初级评估员德沃娜・林恩・劳里森的脚步,从游客服务的窗口延伸至教育传承的阵地,再深入地质奇观的核心,在细节中探寻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楼子游客中心:考究服务细节,关注管理效能

  清晨的楼子游客中心已迎来首批游客,专家组的考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当地特产展销区,南江黄羊制品、金银花茶、通江银耳等本地特色产品摆满货架,包装上印着的地质公园标识格外醒目。翻阅旅游手册时,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频频点头:“内容涵盖地质遗迹成因、游览路线、安全提示,甚至还有周边民宿推荐,考虑得十分周全。”

  随后,专家组聚焦游客管理细节,仔细询问门票线上线下售卖比例、高峰期客流量调控措施、外籍游客购票指导等相关问题,尤其对园区内各个景区导览图反复研究。工作人员介绍,导览图定期更新,会根据地质变化、设施维护等情况动态调整,这一做法得到专家组肯定。

  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用手指沿着图上的徒步路线标注:“景区导图不仅要方便游客规划行程,还要标注地质遗迹点、生态敏感区等科普信息。”游客中心负责人当即表态:“感谢专家的建议,我们会结合实际情况,在下次更新导览图时,进一步充实地质科普相关内容,让导览图发挥更大的科普作用。”

  楼子小学:浓厚科普氛围,播撒保护种子

  离开楼子游客中心,专家组一行前往楼子小学,那里的地质科普教育氛围同样吸引着他们。校园里,“地质安全小卫士”宣传栏、森林地质漫画墙图文并茂,专家组俯身观察漫画内容,无声传递着保护理念。科普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当“岩浆”顺着自制火山模型流淌而下时,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专家组驻足观看创意石头画课程,一块块普通的岩石在画笔的点缀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熊猫、哆啦A梦等形象。专家组饶有兴致地与孩子们交流创作灵感,现场气氛温馨热烈。

  校长热情地介绍,学校每月都会组织“地质公园研学日”,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岩石纹理、辨认地质地貌。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守护自然的种子。

  “你们最喜欢公园的哪里?”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笑着向孩子们提问。“我喜欢龙湖洞的钟乳石!”“我最喜欢光雾山的红叶!”孩子们热情的回答,让专家组深受感染,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向学校赠送了希腊地质公园画册,希望孩子们透过图片看到更广阔的地质世界。

  溶洞探秘:惊叹奇观魅力,聚焦保护发展

  带着校园里的欢声笑语,专家组午后转入对地质奇观的深度考察。阳光透过层叠的岩层,为龙湖洞镀上奇幻光晕。钟乳石在灯光映照下如水晶般剔透,专家组乘船穿行时,不时为“龙宫宝殿”“定海神针”等景观惊叹。“这样的溶洞景观在公园内有多少个?”“目前年接待游客量是多少?”“针对洞内温湿度变化,有哪些具体的检测措施?”一连串问题直指核心。当得知景区采用分时段限流、定期监测岩层稳定性、每日检测溶洞温湿度等措施,专家组表示认可。

  考察中,他们还仔细查看了洞内步道防滑、照明设施的维护情况,并就游客安全保障方案与工作人员深入探讨。对于景区在溶洞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寻求平衡的举措,他们频频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出了龙湖洞,专家组马不停蹄赶往狮子洞。一路上,他们交流着对溶洞保护与开发的看法,脚步匆匆却依旧保持着严谨的考察态度。专家组特别关注科普讲解环节。“溶洞不应该只是让游客欣赏风景,更要注重它的科普内涵。”专家组建议,“应该培养一批专业导游,既能讲好景观故事,也能解释背后的地质原理,让游客不仅‘看见’,更能‘看懂’。”

  结束狮子洞的考察,第三天的行程也接近尾声。从游客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到校园里的地质科普传承,再到溶洞保护的科学实践,专家组看到了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教育、旅游”三大支柱上的扎实努力。随着行程推进,一幅更立体的公园发展图景正逐渐清晰——这幅图景里,科学保护、科普教育与旅游服务相互支撑,共同勾勒出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