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伊利亚斯・瓦利亚科斯、德沃娜・林恩・劳里森组成专家组来巴中市开展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期间,他们将围绕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科普教育及旅游开发等核心内容展开考察。
7月8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评估的第一天。首日行程既展现了地质奇观的独特魅力,也传递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图景。
上午的考察从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开启。专家组首先在沙盘前驻足,通过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对公园的整体格局与地质演化脉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移步至二楼矿产资源展厅时,琳琅满目的地质标本让专家们频频驻足,他们时而俯身观察矿石纹理,时而拍照记录典型构造,对公园地质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发出由衷赞叹。
在少儿空间,孩子们专注聆听地质讲座的场景吸引了专家组的目光。他们静静观摩全程,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细节,询问当地开展科普课堂的频次和覆盖面,并围绕科普教育的形式创新、内容设计等提出进一步建议。考察尾声,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的精彩表演,让专家组看到地质遗产与地方文化的巧妙融合,现场掌声为上午的行程画上句点。
午后,专家组转入野外考察,先后探访贾郭山峰丛、天然画廊、香炉山。沿途,他们一边欣赏峰丛叠翠、林海秘境的自然奇观,一边聚焦地质岩层、生态自然的保护现状。在裸露的岩壁前,专家们仔细查看风化程度与防护措施,就保护技术的优化、生态修复的节奏等与陪同人员深入交流,提出了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意见。站在香炉山观景台,俯瞰绵延起伏的地质景观,专家组强调,一定要保护好这种世界性的地质风貌,维护好独特的自然生态。
傍晚,在彭家坝社区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个个因公园建设发展而改变的人生故事,让专家组对公园的社会价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光雾山镇桃源村村民赵光泉感慨:“以前靠打零工糊口,现在在景区负责维修包工,日子踏实多了。”同村的杨清勇则算起“致富账”:自2010年开起民宿,提供“吃住一条龙”服务,年收入超十万元,连外国游客也常来光顾,民宿常年满房,“比起当年在外打零工,简直是两重天。”
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卢举琼的介绍更显数据支撑:全社区233户625人中,376人投身旅游行业,身兼景区员工、导游、《梦境光雾山》演员等多重身份;2024年,社区集体收入60余万元,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达8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山”的转变,也让专家组对公园建成而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肯定。
首日考察结束,其勾勒的轮廓足够清晰:这里既有令人惊叹的地质遗产,也有扎实的保护实践,更有惠及民生的发展成果。接下来,专家组将继续深入考察,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评估。
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