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乡村丨守护一方的“竹林”

  
2022-11-16 11:01:28
     

  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在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上,广安法院人用责任与担当诠释初心使命,守护这片“希望的田野”,书写着“我和我的乡村”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岳池县法院酉溪法庭副庭长何鑫的故事。
  
  竹,四君子之一,不似兰深谷幽香,不似梅凌霜傲寒,更遑论菊冷艳清贞,那竹何以能称为君子?窃以为,竹需花三五年的时间向下扎根,厚积薄发,待到根系发达、细密后,竹才会破土而出,长成有骨有节的谦谦君子。
  
  儿时,屋后有一大片竹林,那里有我的快乐童年。后来参加工作,我又来到了乡村,随处可见的竹林让我安心,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暴雨冲不垮它们,狂风吹不倒它们,作为一名人民法庭法官,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像竹一样,深深地扎根于这块土地上,守护这方土地。
  


  扎根:第一次下乡入户
  
  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我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协助包村干部黄哥开展各项工作。黄哥老是站得笔直,后来才知道,黄哥是退伍军人转业,他的骨子里有着军人专属的挺拔苍劲。
  
  8月下旬,烈日炙烤,我和黄哥负责核定贫困户,黄哥好像有点“固执”,他要求我和他一起逐户了解情况,对村民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后,再通知村民代表、村干部现场投票确定贫困户。连续几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我和黄哥都穿梭在田间地头,当我们再一次因为上报时间缓慢而受到大家抱怨时,我积攒了几天的情绪终于爆发,不满地质问黄哥:“为啥我们要搞这么多流程?”黄哥却没有生气,只是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干乡村工作,不要图省时省力,要想着怎样做才对老百姓好,对老百姓公平。”
  
  我似乎有所领悟,我看着黄哥的身影渐渐地与窗外郁郁葱葱的竹林交织在一起。在那之后,我再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只是像黄哥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村民中。
  


  成长:第一次调解离婚 
  
  2015年3月,我来到了坪滩法庭,开始接触、办理各类案件。法庭案件中,离婚纠纷的占比最大。离婚纠纷往往被认为是最简单、最轻松的案件,可世上哪有什么简单的案件,要知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办理的第一个离婚案件,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男女双方在外地工作时初识,没多久就建立了恋爱关系,之后办理结婚登记并生育了子女。当柴米油盐替代了花前月下,婚姻生活渐渐地变成了一地鸡毛,特别是男方父母对女方的挑剔,给原本不稳定的夫妻关系火上浇油,女方一气之下与男方分开生活。该案已是时隔两年后,女方再次诉请离婚。为了妥善处理该案,我和双方聊了许久,本坚决不愿意离婚的男方,在我聊到孩子后,如坚冰一般的神色有了松动,向我表示,因为婆媳关系不佳,女方执意离婚,但为了孩子考虑,他的内心很是矛盾······
  
  最终,男方决定和女方离婚。本案调解结案,可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男方确实是自愿签字同意离婚,可是,他是真的自愿吗?还是向生活妥协?我问庭长:“是不是我调解离婚做错了?我应该去调解和好的,他们两个还有机会在一起。”庭长说:“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没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每个人的苦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知道,作为法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法律框架内,保持住一颗同理之心去善待每一个当事人。”庭长的话如同一场甘霖,在点醒我的同时,也让我心中的那棵竹破土而出、挺拔生长。
  


  开枝:成为孩子眼中的光
  
  在乡镇,有关子女抚养问题的案件数量多。因涉及群众利益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庭处理这类案件都是数次走访、慎之又慎。
  
  2016年,我协助庭长办理一件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案。孩子刚读小学1年级,从小就跟随外婆长大。孩子的父母都是24岁,且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常年在外务工,目前正因为家庭矛盾对孩子的抚养权争得不可开交。在开庭前的第一次走访中,孩子那怯懦的眼神、破旧的衣衫、瘦小的身体毫无防备闯进了我的心里。与同龄人的活泼开朗不同,孩子甚至不敢和我们说话,但当听说其他同村有父母陪伴的小孩时,孩子那稚嫩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
  
  庭长与我在开庭前两天给孩子带去了牛奶、书包、文具和图书,和孩子谈天说地,聊学习聊生活,孩子与我们亲近了许多,他悄悄地告诉我们,希望爸爸妈妈都能陪在他身边。开庭当天,了解到两个年轻父母并没有大的矛盾,只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感情有了隔阂,我们反复调解,孩子的父母最终和好如初,并准备办理结婚登记,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在送达裁定书的时候,孩子那一句“谢谢叔叔、谢谢阿姨”,让我觉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肯定。终于,我也能像竹子一样,给大家带来庇护。返回法庭的路上,庭长给我说了一个她的愿望:“希望我们每一个法官都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光。”
  
  成林:成为老人的倾听者
  
  2020年4月,我办理了成为员额法官后的第一件赡养案。88岁高龄的独居老人来到法庭,要起诉自己的儿子和三个女儿。从村委会主任那里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几个子女家庭条件不差,之前老人一直是小儿子在赡养,但现在小儿子要去外地照顾自己的孙子,无法继续赡养老人,三个女儿也没有赡养老人的意愿,村上多次调解无果,老人只得选择诉讼。
  
  为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我决定在村委会审理这起案件。开庭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和别人说话,老人很有兴致地和我聊起了天,从旧中国生活的不易聊到现在生活的富足,从各个孩子的小时候聊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慢慢的,坐在一旁的四个子女,也加入了聊天。在他们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书记员多次示意可以开庭,我都让他再等等。看着大家谈兴稍歇,准备喝水润喉时,我觉得调解时机成熟了,顺势询问老人的儿女们准备怎样赡养老人,随着小儿子率先表态要为老人养老送终,三个女儿也“不甘示弱”,先后表达了对老人的赡养意愿。见状,我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协商具体赡养细节,果断敲定赡养方案,取得所有当事人同意,本案圆满调解结案。
  
  在回法庭的路上,书记员问我:“明明上次电话调解的时候也是这个方案,他们连听都不想听,这次怎么主动同意了呢?”我给书记员说:“对于村民们,不要老给他们说法律规定,你想想,如果你都没认真听他们说的什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认真听你说的什么呢?”看着有所思考的书记员,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一刻,我知道我长成了守护村民的“竹林”。
  
  竹子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根扎在土壤,延伸了数百平米,这才有了仅用六周便能长到十五米高的奇迹。法庭工作也是这样,只有紧紧扎根在农舍农家,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才能守护好万家灯火。
  
  (何鑫 赖溢晓 邓寒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