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经开:打造诉讼服务新样板 高效便捷为民办实事

  
2022-04-29 16:24:55
     

 

  本报讯(曹露悦)绵阳经开区法院坚持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悉心谋划、全力推进。
  
  围绕多元共治,推动力量整合。创新“1+N”专业调解机制,组建由退额法官带领的调解团队“老黄工作室”,调解案件305件,调解成功167件,成功率54.8%。引入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保险行业协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及人民调解员共同入驻矛盾纠纷诉源治理联合调解中心,设置“主题调解日”,实现家事、劳务、交通事故、物业服务等各类纠纷集中高效处理。在辖区乡镇、街道建立诉讼服务站,法官、专职调解员定期到站开展服务,进一步织密多元解纷网络。全市法院率先举办“律师开放日”活动,邀请32名律师代表走进法院诉讼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法院,通过现场感受、意见交流,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拓宽服务措施,落实司法便利。与市律协女工委合作,创新设立公益律师服务站,为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引导、代写文书及调解等法律服务,共接待当事人551次,提供法律咨询391人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69份,参与调解36件,参与信访化解3件。设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岗,引进法学专业研究生坐班导诉台,拓宽诉导与陪同办理深度广度。在诉讼服务大厅引入便民充电站、自助打印机等第三方便民服务,为来院当事人提供更加方便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加强信息支撑,提升服务水平。率先开通诉讼费二维码交费渠道,在诉讼费交纳通知书上嵌入交费二维码,实现足不出户“码”上交费。正式运行“5G智慧参审室”,方便诉讼参与人就近诉讼。引入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管理系统,建设“绵阳经开法院电子送达平台”,实现二维码扫描填写、短信微信查收等快捷送达服务,送达地址确认书纳入数据库管理,一经录入同一当事人所有案件均可使用,提高诉讼时效。一季度已完成电子送达2599次,占比65.2%,为解决“送达难”问题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