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医疗法庭调解员张晓军:愿做医患纠纷中的一剂“良药”

  
2021-11-30 17:51:05
     

 

  调解员,是法院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这份职业可能给不了他们多少荣耀,但他们一直坚守在调解的第一线,每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去调解每一桩解纷。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晋阳人民法庭(医疗法庭)就有这样一名特邀调解员——张晓军。她是群众信服的“张大姐”,是人民法庭里的“张老师”,是当事人眼中的“贴心人”,她曾经数十年坚守在华西医院护理最前沿,关爱患者身心健康;退休后,她毅然肩负使命,成了别人眼中“不容易”的医疗纠纷案件的调解员。
  
  望闻问切 她架起医患沟通桥梁
  
  医疗纠纷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通,作为医疗纠纷调解员,张晓军愿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为患者解惑,让大家了解医疗环境,理解医生的工作;另一方面把患者的想法反馈给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周某的母亲因患有感冒在武侯区某诊所输液治疗过程中突发心梗死亡,在医患双方发生民事纠纷后,亡者遗体一直并未火化……张晓军了解到情况后,基于告慰生者、尊重亡者以及修复医患关系角度,多次与医患双方沟通,最终医方同意在双方领取司法确认裁定书后,向患方近亲属当即转账支付全部补偿金30万元,让当事人及时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调解工作中,张晓军将“望、闻、问、切”贯穿于调解工作始终:望——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动作和肢体语言,了解双方对立程度;闻——观察当事人情绪改变和态度转换,适时调整沟通方式、调解方法;问——通过对当事人的询问,进一步了解矛盾纠纷发生的原因和各自主张的权利;切——抓住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根据双方的争议焦点,找准切入点,以理服人,做到情理相通。
  
  坚持学习 她敬畏和信仰法律
  
  在张晓军调解员手记里写着:“2020年本就是不寻常的一年,于我更是特别的一年。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来到武侯法院晋阳人民法庭,成为一名医疗纠纷案件的特邀调解员,这一年近距离感知法律的力量和法官的魅力,加深我对法律的敬仰之心和敬畏之心。”
  
  进驻法院以来,张晓军坚持学习法律知识,真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坚持法理和情理相结合,努力将调解工作做到极致。收到案件材料后,她都是第一时间研究案情,理清患者就医经过及其主要诉请,及时联系双方耐心解释。面对不熟悉的法律知识,她积极查阅资料、请教律师、结合实际寻找解决办法,促进双方握手言和。
  
  “我将致力于成为群众的倾听者、稳压器和出气筒,通过接待患者及家属、接受社会咨询和进行面对面人民调解等为他们释疑解惑、梳理思路,引导他们依法维权。”调解工作让她深刻体会除了要下功夫调解纠纷,也要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她经常对案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有所裨益。
  
  坚守责任 她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我老汉儿就是去拔个牙,去之前都好好的,谁能想到……”去年9月,因为年迈的父亲在拔牙后突发心梗去世,实在难以接受的张先生来到法院起诉,要求医院承担全部责任,赔偿65万元。医院自然也无法理解,认为拔牙与老人的疾病突发并无因果关系,坚决不予赔偿。面对医患双方巨大鸿沟,张晓军与张先生进行了深入沟通,以专业知识假设各种情况,将其赔偿预期降至10万元,而后,张晓军循循善诱将医院的赔偿底线提高至3万元。经过张晓军来来回回多次谈判沟通后,双方以5.7万元达成了和解。
  
  张晓军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案子,也体会到了工作带给她的酸甜苦辣。医疗纠纷案件处理起来,短的一周,长的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她常说处理一个医疗纠纷案件就像跑一场马拉松。但每当想起案件调解成功的那一幕,面对当事人的微笑及充满感激的表情、转身离开法院的背影,张晓军都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一名调解员,我深知责任重大。能为当事人化解矛盾、充分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让调解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基础上运行,让老百姓的纠纷消除在萌芽之中,我深感欣慰!修补医患关系,让医患关系越来越和谐是我最爱做的事。”张晓军说。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朱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