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的升旗宣誓仪式提升监狱民警职业神圣感
监狱特警巡逻提升监管安全性
本报记者 赵文 文/图
五年间,四川监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三步走”目标。全省35所监狱规划实施70个建设项目,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布局调整,构建起“大安全、大执法、大教育、大建设、大保障”五大工作体系
五年间,信息化技术正与四川监狱的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全省已有19所监狱完成监控安防建设,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公开、执法业务网上办理、执法监督网上留痕加快实现
2014年,四川监狱再次提出“一年抓提升、三年铸特色、五年创一流”新的五年奋斗目标,通过打造“平安监狱法治监狱信息监狱文化监狱”,全面实现全国一流目标
5月4日,青年节,一条四川监狱民警的“快闪”视频火爆网络,新闻阅读量、视频点击播放率突破40万次。随后,四川省监狱管理局推出监狱版《我相信》MV,点击播放率再攀新高达到60万次。“没想到监狱民警也这么多才多艺啊。”“现在监狱不仅硬件设施跟上了,执法也很公正文明的。”视频下,网友们为朝气蓬勃的监狱民警点赞,更为四川监狱近年来的变化和工作点赞。
说起四川监狱五年来的变化,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刘志诚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五年间,四川监狱完成了从全国垫底到迈入一流方阵的蜕变,如今正昂首大步向前。
完成搬迁 从大山来到城市
五年前,川南监狱五监区,“监狱条件实在太差了,如果参照最新的监狱建设标准,我们几乎没有合格的围墙和电网、没有合格的监门。”监区长郑崇斌说。2017年5月,邑州监狱(原川南监狱),“改变太大了,交通方便了,硬件设施上去了,信息化也有了,民警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刑人员改造上了。”郑崇斌说。
郑崇斌的前后两句话,道出了邑州监狱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四川监狱这几年变化的缩影。
说起10年前四川监狱的情况,刘志诚用这样几句话概括:“监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关押能力严重不足;自然和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劳动改造安全隐患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多,民警待遇差。”不管是关押条件还是民警待遇,当时在全国都处在垫底的位置。时任国家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曾这样说:“四川是关押大省,布局调整任务最重。把四川监狱布局调整好,能对全国监狱布局调整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截至2013年,四川监狱基本实现了由偏远山区向大中城市、交通干线靠近的战略转移任务。如今,92%的监狱位于城市沿线,监舍、教学楼、劳动厂房、配餐中心布局规范、功能配套,AB门、处突中心信息化控制率96%,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雷马屏监狱民警杨永华说,随着监狱布局调整的完成,执法硬件条件、基础保障得到显著加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设施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民警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得到改观。
2015年7月,时任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到四川调研,对四川监狱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四川监狱的巨变可以在中国监狱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强化管理 从粗放到规范精细
“晒日头,转山头,数光头,啃馒头”,这是多年前四川监狱民警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彻底改变经验式管理、粗放式执法,四川监狱在全国率先创新推行标准化管理试点,按照“硬件统一标准、管理统一制度、行为统一标准、形象统一风貌”要求,在全省监狱构建起刑罚执行、生活卫生、民警岗位职责等11个标准化体系,动态评选“管理最规范监狱”“管理规范监区”,持续推进全省监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受到司法部和部监狱局充分肯定,并向全国监狱推广。“以前在监狱工作,心累身也累。”不少监狱民警说,过去监管执法通常采取“人海战术”,不仅导致警力长期紧张,民警休息等权益难以保障。如今,“人海战术”被先进技术手段所取代,信息化技术正与四川监狱的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
依托信息化技术,全省各监狱纷纷创新警务运行机制。锦江监狱依托信息技术,建成融应急处突指挥、警力部署调配、实时监控巡查于一体的指挥中心,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狱内处突。在眉州监狱总控室,几十台排列整齐的电脑将监室、车间、学习室等画面一一清晰显示。“指挥长在这里发出的指令,能立即抵达所有的民警执勤点,还能对重点对象、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监狱值班民警高杰介绍。“现在监狱监控报警体系已发挥作用,‘天网’‘天眼’替代了人眼,这不仅使监控信息更加准确、及时,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安全性,而且只需要指挥中心民警值守,把监区民警解放了出来。”眉州监狱信息技术科科长何明向记者介绍,“信息化建设将广大一线民警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去,促进改造质量的提高。”
在改造服刑人员方面,四川监狱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五年来,全省监狱坚持“1+5+1”教育改造模式,全省“三课”教育率稳定在100%,参训服刑人员获国家职业认证率达90%,办理减假暂案件近30万件,在多部门联合检查中,未发现一起违纪违规,在全国绝无仅有,多次受中政委、最高法和最高检的高度肯定。
通过“情系高墙共建和谐”社会帮教、千名服刑人员社会帮教、服刑人员改造成果展、百子千妻万母亲情帮教、即将刑释人员就业招聘会等渠道,帮教服刑人员近60万人次,警示教育社会群众600余万人次。
锻造队伍 忠诚塑警素质强警
2017年3月12日,经抢救无效,巴中监狱民警汤洪林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7岁。按照汤洪林的遗嘱,妻子捐献了他的眼角膜,并帮他穿上一生最爱的警服。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壮怀激烈的言辞,汤洪林一直默默的在工作岗位坚守、奉献和付出。而默默付出与坚守奉献,正是全省2万名监狱民警的真实写照。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狱警察队伍,近年来,四川监狱系统坚持“政治建警、忠诚塑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理念。全省常态化开展“每周半天”“战训合一”的轮训模式。2014年,省监狱管理局制定出台《四川省监狱人民警察“十严禁”》强化铁规禁令,同时出台的守纪律讲规矩“十个绝不允许”、治理庸官懒政21条规定以及领导干部“八要八不要”等规定,划出执法红线、履职黄线、做人底线。持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创新逐岗梳理1003个廉政风险点,推行廉洁风险防控建设。全国首次举办监狱反腐倡廉阶段性成果展。通过创新推行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一线综合研判解决基层难题。一大批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探索推行监区主管警官制和警长制等。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四川监狱大力开展警营文化建设,邛崃监狱的“国学文化”、雷马屏监狱的“红色文化”、成都女子监狱的“玫瑰文化”、省女子监狱的“木兰文化”……通过警营文化建设,提升民警综合素质,让民警找到归属感,让队伍更加凝聚团结。
五年来,全系统1名民警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名民警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名民警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14个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十余年来1073名处级干部无一人受刑事追责。
从全省最后搬迁,到全省示范监狱,邑州监狱硬件设施、执法理念的变化,是四川监狱从全国垫底到全国一流的缩影。如今,四川监狱正大步向前,以打造建设“全面一流”现代新型监狱为总揽,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型监狱”建设,到2018年全面建成监管安全可靠、执法精准文明、管理科学高效、文化独具魅力、队伍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