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提升 司法公信力

  
2017-05-10 10:01:34
     

 

 2016年9月1日,成都中院举行首批入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

2016年7月20日,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胡建萍坐上成都中院审判席,主审一起知识产权案

  本报记者 曾晶菁

  “两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号角吹响不到一年,全省法院交出答卷:2016年执结案件239134件,同比上升33.3%。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大幕拉开不到一年,全省6551名法官通过遴选进入员额,开启了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我省法院系统攻坚克难,接连啃下多块“硬骨头”,同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更加主动服务大局,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在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子因有外遇想离婚遭拒后,经常对妻子拳打脚踢。对此,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裁定禁止男方对女方实施暴力行为……”今年4月26日,泸州中院通报5起家事审判典型案例。作为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泸州中院探索的“1+2”(即“案件审理+权益保护、情感修复”)模式,获各方肯定。5月5日,省内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和专家教授齐聚泸州,就如何最大限度化解家庭矛盾和纠纷展开头脑风暴。

  正在全川稳步推进的家事审判改革,是全省法院推进专业化审判改革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全省法院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依法履行审判职能,致力公正高效司法,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为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解群众之难 推动法治建设

  今年3月,全省第六次“司法大拜年”涉民生专项执行活动告一段落。行动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兑现案款8.54亿元,3.28万名失信被执行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自2012年以来,省高院每年都要利用元旦、春节前后几个月时间集中开展涉民生专项执行活动,经过6年不懈努力,我省在全国首创的“司法大拜年”已形成品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这样的努力有数据为证:今年初省“两会”期间,省高院院长王海萍向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提到,全省法院2016年执结案件239134件,同比上升33.3%。

  此时,距最高法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目标任务还不到一年时间,我省法院系统就交上了一份值得肯定的答卷,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不仅对拖社会发展后退的“老赖”打出一记重拳,五年来,我省法院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的突出犯罪类型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予以严惩;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判,加强对新类型案件的审理,充分发挥司法调节引导作用,推进创新、协调、绿色的法治四川建设。

  针对公众关心的危害食药安全、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问题,我省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依法打击群众身边的犯罪。2015年7月14日,成都大邑法院对两名因排放有毒废水而犯环境污染罪的被告人公开宣判,这也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修改以来,成都市首例因排放含重金属超标污水以污染环境罪获刑的案件。

  在打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等官司时,近年来,不少老百姓发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逐渐成为常态。法院充分发挥司法监督职能,促进政府政务公开、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不再是一句口号。

  下深水改革 只为公正高效

  近日,律师唐隆茂来到成都市中院立案大厅。他受当事人委托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交了相关材料后,立案庭法官很快给唐隆茂办理立案手续,并告诉他,只需要在电脑上录入系统,即可出具受理通知书。半小时后,唐隆茂拿到了受理通知书。“确实方便太多了!”唐隆茂感叹。

  2015年年4月,立案登记制在我省全面实施。向“立案难”开刀,变审查制为登记制,是法院改革跨出的第一步。

  2016年,全省吹响深化司法改革的号角,我省法院系统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启动,我省6551名法官入额,法官办案、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正得到全面落实。

  审判人员走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审判机构也在向专业化、专门化发展。

  今年初,成都中院专设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成都天府新区落地揭牌;甘孜、阿坝等地已设立21个环境资源审判庭……专业审判庭在我省各地开花,构建起一支支专业化审判团队。

  一系列改革,都在为促进审判高效、保障司法公正上下深水。近两年来,我省法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在推动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强化庭前会议功能等方面探索的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受到中政委、最高法的肯定。同时,深化诉调对接,推进小额诉讼、远程视频开庭等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司法服务群众的质效。

  造钢铁队伍 护航廉洁司法

  今年2月28日,最高法和省委召开表彰大会,追授金堂县法院法官周卫东“全国模范法官”和“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周卫东不仅是一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法官,还是10多年前在当地探索“坝坝法庭”的先驱者。一年前,这名法官倒在了会见当事人的路上。

  近年来,像这样扎根基层,为法治四川建设贡献力量的法官,涌现了一个又一个。“把国徽背上出发,走到哪里,公平正义就相伴相随。”2014年12月4日,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与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1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来自广元剑阁县的“背篼法官”郭兴利成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获此荣誉的法官。他用背篼背着庭审办公审判用具,将无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老百姓家门口。

  同样,在藏区、彝区,一群“双语法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民族地区审判工作的“法官不会说、群众听不懂”的问题。

  维护公平正义,是老百姓对政法工作最基本、最质朴的要求,也是对法院工作的最终希冀。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省法院系统一直未停下狠抓廉洁司法的脚步,加强审判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定期曝光违法违纪干警,扎牢制度的笼子。

  透明公开,是促进廉洁司法的利器。如今,群众只要上网搜索四川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和四川法院司法公开网,就可以清楚查询案件审理进程、执行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观看庭审视频。

  五年来,无论是从制度上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建立过问案件全程留痕制度,出台法官会见制度,我省法院都敢于直面问题,亮短揭丑,堵塞可能影响司法廉洁、公正的各种漏洞,打造一支廉洁公正的法院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