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全景回眸

  
2017-04-13 10:32:59
     

新思路 新气象 新变化

  ——2017年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全景回眸

  2月21日至3月23日,本报开辟近20个专版,刊登新春走基层采访组采回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并在新媒体上同步呈现。

  本报记者开永丽

  “法院里也有重案组?”3月1日,当四川法制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在平昌县法院听闻这件事时,备感新奇。原来,这个“重案组”是该院率先探索的民事审判繁简分流速裁机制、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专门负责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民事案件。

  不仅是平昌县法院,西昌公安对1059名辅警实行“魔鬼淘汰”,为辅警改革动了大“手术”;巴中市恩阳区创设“人民调解评议众口调”,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先行先试;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在重点区域用上“立体防控云防系统”,让大数据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些点位的创新也让人眼前一亮。

  2月中旬至3月底,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兵分多路,奔赴成都、德阳、资阳、乐山、内江、自贡、达州、巴中、广元、广安、攀枝花、凉山共12个市(州),在基层在一线,寻访和挖掘到了不少政法“新鲜人”“新鲜事”“新变化”。

  新的一年,紧扣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相关要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地各项政法工作已全面推开。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全省政法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在刚刚过去的换届之年,21市(州)政法系统新领导班子已全面到位,80%的市(州)政法委书记和72%的区(县)政法委书记都是刚刚履新。在他们带来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下,全省各级政法单位正发生着很多新变化,也呈现出全新的气象。

  司法改革 多地唱响新经验

  同样是上网人员未实名登记,一个网吧被罚款8000元,一个被罚款3000元。在公安执法过程中,同城同案不同罚非常容易引发争议。3月1日,本报记者在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采访时了解到他们的新探索:在全国率先上线“公安行政处罚自动裁量系统”,把行政处罚这项重点而又敏感的执法权力交给电脑终端,最大限度压缩民警自由裁量的权力空间。这一公安改革的创新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示范推广意义。

  今年,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决胜年,多项创新变革在基层如火如荼进行,在本次新春走基层中,记者将目光聚焦基层政法单位,捕获到不少“全省率先”乃至“全国率先”。

  自去年以来,作为全国第三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全省政法系统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后发先至,职业保障、入额遴选等多项改革走到了全国前列。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等改革成为全国示范样本。

  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财产和人身权益,也直接关系司法公正公信。采访组在自贡市沿滩区检察院了解到,该院对涉案物品保管全流程各环节“三步走”,做到无一错误、遗漏,还通过官网、微博、微信等方式公开涉案财物管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备受关注的辅警改革,西昌公安在全省率先有了大动作:西昌1059名辅警正经历一场“魔鬼淘汰”。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对辅警实行月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实行末位淘汰。西昌公安系统近两年还评选出213名“年度优秀辅警”,在增强职业荣誉感的同时,为辅警们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多元化解 大调解有了新版本

  在我省,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已形成多年,在全国最早打响“大调解”的“四川经验”。今年,我省全面部署推进“大调解”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创新发展,推动打造“大调解”的升级版。而在各地基层,新版本的“大调解”早已在实践中。

  如何“多元”?多地已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先进做法。

  2月28日,在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寨城村村民院坝里,记者见证了一场“众口调”回访。恩阳区创设的“人民调解评议众口调”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协调,用“土办法”破解“麻烦事”,这项机制已被列为全省矛盾纠纷化解示范推广项目。

  同时,在广元市利州区上西街道皇泽寺社区,社区党委引入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参与调解工作;攀枝花、凉山地区也“默契”地借鉴了民间智慧和力量;凉山州司法局成立规范民间“德古”调解工作课题组,以金阳县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针对“德古”文化素质低、制度缺失及乱收费等问题,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米易第三方调解中心将调解预约、矛盾纠纷线上化解等一系列功能纳入“米易大调解网”,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口调解员。

  不仅如此,政法“正规军”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在很多地方,“品牌法官”的引领、辐射作用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中愈加明显。安岳县法院就率先设立以“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杨选荣等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5个调解工作室,“品牌法官”成了群众贴心人。

  大数据 立体防控上新台阶

  2016年12月23日,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雪亮城乡》专题片,通过南充市公安局高坪分局老君派出所民警屈国礼的讲述引入,以大邑县王泗镇试点为切口,全面介绍四川“雪亮工程”建设运用情况,展示了整合利用多种视频资源的综治新思路。“雪亮工程”的四川经验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雪亮工程”是省委政法委牵头开展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项目。在本次新春走基层中记者发现,在我省首批试点“雪亮工程”建设的地方,区域内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大幅下降,治安复杂场所秩序明显好转。

  德阳中江县早在2013年就开始“雪亮工程”的先行先试,积极发动群防群治力量。仅南山镇一地9个村,就有45个监控探头24小时运转,形成震慑违法犯罪的“眼睛”,这里的年均盗窃案件发案率直线下降。

  互联网+与大数据,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采访中,记者发现,大数据理念已经成为推动全省政法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安岳县公安局探索出“网上+网下”O2O类案侦查模式,通过“案件分类、做实线下、做精线上”的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与传统的侦查办案相结合,提升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效率。

  大数据的关键是数据价值的挖掘。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们开发的“锦江区重点区域立体防控云防系统”,根据监测到的人流情况会自动生成热力图,某个区域一旦达到临界值,云防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应急预案随之启动。一旦遇上异常情况,从系统发现信息到民警到达现场,整个过程只需1分钟。

  护航经济 政法部门出新招式

  2月24日,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里已有3个派出所加1个警务工作站,警力最大限度投入一线,天网监控探头实现了全覆盖,构成无死角治安防控网。去年下半年以来,这里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全省政法机关要提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护航经济发展。”这是省委政法委落实省委部署,对全省政法机关提出的明确要求。采访组在多地发现,我省基层政法单位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精准扶贫、打击经济犯罪等多个方面主动作为,在助推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我省各级法院加大对“老赖”的打击力度,创新方式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实现。乐山市犍为县法院遇到一些企业给付执行款确有困难、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时,创新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让案件顺利执行。各地政法部门在防范和严厉打击电信诈骗上也是不遗余力。乐山市公安局成立反网络通信诈骗中心,目前已劝阻受骗群众13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让游客和群众都有安全感。作为新兴旅游城的米易县,流动人口多,当地推行治安防控新模式,将民警、保安、村社领导、天网等资源利用起来,在重要路段蹲点守候、设卡拦截,提高群众见警率、盘查率,该县刑事发案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内江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市司法局、市中区纪委等单位,对贫困村狮湾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通过“输血式”与“造血式”扶贫同步进行,全村66户贫困户,如今已有39户133人成功脱贫,剩下的预计也将在2017年底前实现脱贫。

  不忘初心 司法为民呈现新面貌

  “富顺县法院赵化法庭码头巡回审判庭现在开庭!”2月17日早上9点,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旁听了一场沱江江畔的“码头庭审”。赵化法庭创新巡回办案方式,陆续建立了10个“码头法庭”,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身处山区的剑阁县检察院也延伸了触角,将民生检察车开到各乡镇,提供法治宣传、视频接访及控告申诉举报服务。

  在保障公正司法和守护公平正义进程中,全省政法机关延伸职能,司法便民、为民成为闪耀其中的关键词。民生理念和服务意识,贯穿政法工作始终,也体现在细微之处。

  审理家事案件,实现情、理、法有机统一很重要。在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广元市朝天区,该区法院羊木女子法庭的女法官在每一份家庭纠纷判决书后附上一份法官寄语。羊木女子法庭是目前广元唯一的女子法庭,女法官们以法律人的严谨公正和女性特有的细致温柔,化解群众“家务事”。

  同时,我省各政法部门始终坚持政治建警、制度管警,政法队伍面貌呈现出可喜变化。

  3月2日,采访组在万源市公安局采访时,大家正奔走相告着“张松出院了”这个好消息。今年32岁的张松是竹峪派出所的指导员,是同事眼中的“全能选手”。因过度透支健康病倒在岗位上。在张松家中,插着胃管的他告诉记者:“我只想赶快好起来,回到岗位。”

  在全省,有数不清的像张松一样的基层政法干警默默拼搏和付出。去年大年二十九,攀枝花市仁和区法院大河法庭庭长袁凯收到了最高法表彰文件,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他是全省10名获此殊荣的法官之一。年三十,他淡定地加班写判决书。袁凯一年办400多件案子,意味着每个工作日要办结2件。

  ……2017年的新春走基层虽已告一段落,我省各项政法工作仍热火朝天地开展着。

  回顾过去,全省政法战线忠诚履职、攻坚克难,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足当下,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全省政法系统焕发着昂扬的斗志和勃勃的生机。

  着眼今后,四川政法铁军已做好准备,只争朝夕、抓好落实,以强烈的责任心、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记者手记】

  在本次新春走基层采访中,记者也捕捉到了一些有待思考和落实的问题。让院庭长办案形成常态化

  目前,我省共有11212名法官和检察官通过遴选入额,他们被赋予新期待:担负起法官和检察官的职责,能办案、办好案。对于其中那些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而言,在担负着大量行政事务和管理职责的同时,如何确保他们办案真正落到实处?采访中,有法学界人士提出:“‘某某法院院长亲自开庭审案’的新闻偶尔见诸报端。但院长、检察长既然进入了员额,办案自然成为份内职责,他们办案也更能把握全局。为何会成为新闻?”

  如何建设相应机制和理顺具体问题,保证领导办案形成常态化,下一步需要积极应对和落实。党政主导是推动工作关键

  随着“大调解”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升级发展,我省基层治理取得创新突破。记者采访中发现,多地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创新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不断提高其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而在此背后,党委、政府从上到下的大力支持,则是取得突破和实效的关键。

  采访中多地政法部门负责人都提及,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推动落实工作责任,协调整合工作力量,统筹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从优待警还要落得更实在

  病倒在岗位上的民警张松、大年三十仍加班写判决书的法官袁凯……我省有14万余名政法干警,因为职业特点,他们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风险都异于其他岗位。采访中记者发现,多地政法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暖警工程”等从优待警工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少数基层领导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片面理解为只是提高干警的福利待遇,而忽视了在政治上和身心上的关爱;一些从优待警的措施落实得不是很到位,对从优待警工作的检查考核和监督力度有所欠缺,上级机关在抓检查和监督考核方面不能严格按相关规定追究领导责任,使得一些检查和考核徒有虚名。下一步,我省相关部门应在“落实”和“问责”上下功夫,真正做好这一暖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