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公安反诈骗: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拔河”

  
2017-03-16 09:35:07
     

反诈中心的民警在对进出乐山的通信流进行监控,不放过其中的可疑信息

“隐患先于被骗,防范甚于破案。”这是乐山市公安局反网络通信诈骗中心(下称“反诈中心”)主任杜东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乐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案件指导大队大队长张凌龙说,防范通信诈骗,就是和骗子“拔河”,争取把受害人拉回来。

自去年9月乐山市反诈中心成立以来,该中心安排专人全天候关注通讯诈骗预警平台,发现后及时发布诈骗预警信息,截至目前已经劝阻受骗群众136人,直接避免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3月1日,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乐山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听民警讲述他们侦办的诈骗案例。

与时间赛跑25分钟揭穿“检察官”

今年1月16日上午12点20分,乐山市反诈中心民警接到平台预警:一乐山黄姓机主正在接听诈骗电话。“接到预警后,我们就立即着手联络当事人,结果发现该机主电话一直占线。”杜东风回忆道。反复拨打无果之后,反诈中心民警决定联系当事人亲属。

此时,时针已经逐渐指向了12点30分。

张凌龙告诉记者,防范通信诈骗就是民警和诈骗分子的一场赛跑:“犯罪分子先出发,带着受害人上车。民警就去追,如果追到了,受害人没有打钱过去,那就是赢了第一步。”

12点35分,黄某的丈夫在打了20多个电话,电话终于接通。,反诈中心的民警在乐山市一家酒店找到了黄某。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黄某一见到民警,当场哭着告饶:“我没有做坏事,不要抓我……”

此时时间是12点45分。距离发现预警信息正好过去25分钟。“我们不是来抓你的,你可能遭骗了!”民警安抚黄某后,经询问得知:1月15日,黄某接到自称是乐山市某银行客服的电话,告知其信用卡在上海有一笔大额消费记录,要求她与上海市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联系。次日,自称是上海市检察院的“叶检察官”来电,称黄某涉嫌参与案值200万元的洗钱活动,要求黄某将家中所有的银行卡、存折、保险单(共计金额46万元)全部带在身上,找个酒店的钟点房通过电话接受调查。幸亏反诈中心民警及时发现,否则黄某的46万元可能已经被骗。

与银行联动6名聋哑人止损3万

今年2月21日,1名聋哑人带着5名聋哑人到乐山中行营业部要求开户,工作人员觉得事有蹊跷,遂对前来开卡的聋哑人进行劝阻,并向乐山市反诈中心汇报了情况。

民警和手语老师赶到现场后,通过手语和打字的方式同6人进行交流,不停讲解种种诈骗案例。经过沟通,一行人放下了戒心。领头的男子才告诉民警,他在网上购买了某公司的理财产品,一个多月就获利2000元,就告知身边的朋友,邀约他们一起前来银行开户。民警查询后发现,该公司涉嫌传销,遂劝阻该男子不要上当,停止汇款,为6人避免损失3万余元。“银行多管一点‘闲事儿’,就可能帮助一位受骗人免遭损失。”杜东风告诉记者,在反诈中心成立试运行期间,乐山市公安局就已经和银行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反诈中心民警通过对各银行网点的联络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识骗防骗意识。一旦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疑似受骗的群众前来汇款,银行就可以及时劝阻并通知反诈中心民警前来处理,将受害人挡在受骗的最后一步,为民警劝阻争取宝贵的时间。

民警提示>>>

24小时内破案率高

“以前办案子,我们最头疼的就是钱一旦汇走了,公安机关想要止付很困难。”杜东风告诉记者,网络通信诈骗具有非接触、链条长的特征,侦破难度很大。“实施24小时到账以后,只要受害人能够在钱还没有到达对方账上的这段时间内及时报案,那破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也是公安民警在反诈骗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杜东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