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办理案件的袁凯(右)
去年大年二十九这天,攀枝花仁和区法院大河法庭庭长袁凯收到了最高法表彰文件,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他是全省10名获此殊荣的法官之一,也是攀枝花法院系统唯一获此荣誉的人。
第二天,大年三十,同事们惊讶地看到,这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淡定地继续加班写判决书。而在前年的年三十,袁凯甚至还带上书记员开了一个庭……2月21日下午,本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组来到大河法庭,和袁凯聊起了他办案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高强度中练成标兵
能评上全国法院的办案标兵,袁凯表示没有秘诀,都是靠一天一天、一件一件办案办出来的。在年前一次会议上,袁凯碰到同样当选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的另一名法官,两人围绕办案数量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该法官2016年办了260多件案子,在其所在的法院位列第一,当袁凯说自己2016年办了440多件案子的时候,对方说了句:“还是你牛。”
自2004年考录到仁和区法院,十多年来,袁凯先后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2015年2月到大河法庭工作。袁凯多次提到,在法院工作最有收获和得到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长期一线办案。
大河法庭目前只有袁凯一名法官,此外还有一名书记员和两个临聘人员。2月21日记者到访时,袁凯正在为几名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当天中午,他处理案子到一点半才吃午饭。
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办400多件案子,意味着平均每个工作日就要办结2件,还不包括平时的学习出差和开会。为了最大限度的挤出时间,袁凯中午从来不午睡,上午开庭的案子,中午要把判决书写出来,下午开庭的案子也是马上写,写不完的就留着周末加班写。
调与不调的考量
“实事求是的说,我的调解率并不高。”袁凯坦言。大河法庭只有袁凯一名法官,长期面对大量案件,要保证高质效结案,很难挤出时间组织调解。袁凯办理的案子中,判决结案的比调解结案的多。“调解很花时间,我也很想多组织调解,但是确实没办法,都是调解不好就判决,当判就判。”袁凯说。
在去年办理的一起邻里财产损害纠纷案件中,袁凯就是做了大量调解工作,最后还是通过判决结了案。一栋老旧居民楼里,水从二楼下水道漫出来把一楼淹了,一楼住户起诉二楼住户要求赔偿。然而在这起案子中,在不能明确责任的情况下,楼上所有住户都应当被追加成为被告。“一楼被淹了找二楼,找我们楼上干嘛?”在送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很多住户不理解,袁凯吃了不少闭门羹。袁凯花费了很大力气调解,但调了很久没有调下来,最后还是直接下了判决。有住户上诉至攀枝花中院后,中院维持原判。结案后,袁凯给当地居委会送达了司法建议,建议加强对老旧小区的管道疏通和老旧设施更换。“每个案子都有赢有输,赢官司的一方满意了,输官司的一方不理解法院和法官的情况很多。”袁凯说。
采访最后,记者从仁和区法院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了一个“好消息”,考虑到大河法庭辖区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法庭人手紧张的实际情况,法院已经为该法庭“物色”了一名法官,将很快配备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