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重点 推动成都政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02-21 10:13:14
     

2月16日,成都政法工作会议召开现场

 

谢咏 /图 杨金忠 本报记者 曾昌文 /文

2月16日,成都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唐良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市政法战线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工作主动,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政法工作,坚决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都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法委书记王忠林作重要讲话。

会议要求,2017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市各级政法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成都市“157”总体思路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牢固树立深度的忧患意识、政治警觉,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突出问题导向,将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锲而不舍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坚持不懈加强过硬政法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注重科技创新,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推动政法工作转型升级,全力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坚持五个治理防范化解矛盾风险

会议强调,要提高发现、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风险的能力,就必须要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加快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系统治理,要以多元共治为方向,提升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水平。首要的是加强社会协同,坚持“联动融合、开放共治”,克服“警力有限”的困难,发挥“民力无穷”的优势,进一步建强三级网格员、“红袖套”群防群治队伍,让“成都三级网格员”和“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一样,成为群防群治的标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举报奖励等方式,推动“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变,充分发动群众举报暴恐、涉毒、安全隐患等信息线索,切实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真正筑牢“人民防线”,打造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第二要夯实“平安细胞”,要按照“先自治、后整治”思路,深入推动“三无”院落整治经验向农民集中安置区延伸,进一步健全自治组织交流平台体系,在区(市)县成立自治组织促进会,在街道(乡镇)成立自治组织联合会,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第三要强化区域联动,巩固拓展“环蓉护城河工程”,探索完善“全省保成都、成都护核心”的联动防控体系。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推动平战结合、群专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增强综治工作合力。公安武警要屯警街面、动中备勤,要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对各种不安全因素形成强大震慑;“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的探头和社会面监控系统要做到全时段运行,实行全面动态防控,确保绝对安全;“红袖套”等群防群治力量要主动配合专业力量实行网格化布控,深入背街小巷、居民院落巡查巡逻,打好“人民战争”。同时还要推动网上网下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以法治为主线和基石,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正确处理好依法查处违法犯罪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促进依法行政;要依法做好信访工作;要结合“七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以法治大讲堂、法治故事汇、流动法庭、巡回法庭等为载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和“以案说法、随案说法”活动,深化“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加快建设“城乡半小时法律服务圈”,进一步培育平安文化、法治文化,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坚持源头治理,要以风险防控为先导,关口前移、提升预测预警预防水平。要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通过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拓宽第三方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增强化解社会矛盾实效;通过推进“三调联动”,提升调解公信力和结案率;通过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推进星级平安街道(乡镇)、平安单位和平安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要强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制定相关评判标准和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办法,将“风评”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做到“应评尽评”“真评实评”,绝不能以牺牲稳定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

坚持专项治理,就是要狠抓突出问题整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平稳。专项治理主要包括毒品问题专项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整治、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

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

2016年,成都市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记者从会上获悉,2017年成都市将从司法责任制改革、专项改革、公安改革、司法行政改革等方面继续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进行倒排时限、挂图施工,确保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基本完成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

由于司法体制改革系统性强、涉及面广,会议要求,要加强政策配套,整体推进、形成合力;要深入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深化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改革。尤其是在已经取得成效的涉案财物管理开放共治模式基础上,要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升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要抓紧开展查扣冻涉案财物专项整治和积压涉案财物专项处置两个专项行动,确保涉案财物入口严格、移送有序、管理科学、出口通畅。

同时,会议还要求要建好成都知识产权法庭,为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打好基础。

信息智能引领推动工作转型升级

2月7日,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成华区调研推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融合”工作情况时指出,加快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打造城市智慧治理“一个中心”,强化应用和基础“两个支撑”,建设统一的企业服务、市民服务、城市安全“三个平台”,实现融渠道、融业务、融平台、融数据“四融”和慧服务、慧民生、慧安全、慧决策“四慧”,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

2月16日的政法工作会要求,全市政法系统要按照市委关于“三网融合”的“1234”总体思路,紧扣“安全网”建设、突出智慧治理,强化政法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引擎,将其与平安成都、法治成都、过硬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推动政法工作从传统手段向现代科技全面转型升级。

信息化、智能化与平安成都建设深度融合,要实现“智能防控、智慧治理”,就要从设施联通、数据融合、深度应用三方面着力,通过建强实战平台、建好活数据、用好大数据、功夫在线下四项措施,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效率,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王忠林在会上指出,线上要“联”,以事件为中心,不断把大数据做大、做活,搭建起集治安防控、公共服务、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线下要“实”,要切实把线下的三级网格员建设、平安智慧院落建设、举报奖励制度建设等工作做实做细。

会议还要求,信息化、智能化引领要与法治成都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公开公正、规范高效”,要加强市、县、乡三级视频接访系统建设,让群众就近“见到想见的人、办成想办的事”;要与过硬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管理、精细管理”,要依托大数据助推政法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要推动全市一线执勤干警全面配备执法仪,执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推动执法司法权依法、规范运行,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高标准严要求建设过硬政法队伍

会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发展是真本事、稳定是基本功”的理念,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纪律作风、业务能力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加强政法队伍纪律作风建设,要深入开展作风专项巡查,健全政法系统作风监督员机制,加大对政法干警履职尽责、遵纪守法等情况的监督,指导政法窗口单位完善便民服务制度;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政法队伍风清气正。

加强政法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既要引导广大干警熟悉法律法规和司法实务,又要了解发展规律和社情民意;既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又要善于运用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引导政法干警学习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维护稳定、社会治理、执法办案难题;要提高政法干警同群众打交道、同媒体打交道、同特殊群体打交道的能力。

加强政法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就要营造先进政法文化,倡导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钉子回脚”精神,努力建设具有政法职业特色、彰显正义正气的政法文化,促进干部管理由“人盯人”“制度管人”向“文化育人”转变,提高干部精神区位,让干警在组织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荣誉感、生活上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