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区“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初现成效

  
2017-02-17 10:16:22
     

青羊区“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初现成效

半年完成目标建设 工作如火如荼

青羊区网格重置会议现场

工作人员在大联动系统上绘制地图

 

熊梓均 徐睿 本报记者 王一多 文/图

2016年4月26日,成都市青羊区双新路社区网格员张女士、周女士和刘先生因提供邪教违法活动的线索各获得500元的奖励。当月,青羊区就在成都市率先出台《关于群众参与群防群治、提供举报各类信息线索奖励办法》,设立社会治安群防群治信息线索奖励项目,拿出百万专项资金奖励“青羊百姓”,这是首例奖励的发放。

群防群治的工作在青羊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网格员的工作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去年年底,青羊区“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初步建成,将网格员纳入该体系进行社会基层治理的总体把控。青羊区作为成都市第二批建设单位,按照成都市委政法委的建设要求,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在思考青羊模式的方向。目前,青羊区“大联动、微治理”的基层机制体制建设如何,运行情况如何?近日,四川法制报记者走进青羊区大联动信息指挥中心,就此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建设情况

半年初步建成 多项子模板待接入

去年5月开始筹备,7、8月完成硬件采购,9、10月布置安装调试,11月完成大联动信息指挥中心建设、系统改造升级,青羊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一个清楚的时间线。该负责人坦言由于其他区县已有成熟的经验,按照建设要求,他们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信息指挥中心的建设。

时间短,那建设成果如何?2016年12月23日,崇州市委政法委代表成都市委政法委到青羊区检查验收“大联动、微治理”平台建设情况,具体对软件平台涵盖的8大工作模块和19个功能项进行了分别评定。据悉,平台第一阶段的整体工作完成情况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功能模块搭建还未完全实现。验收报告的一组数据给了明确的答案:合格10项,基本合格的8项,两项占总数比例的94.7%;不合格的1项,占总数比例的5.3%。

对于未完全达标的部分,青羊区委政法委作了解释。由于区政府牵头的“一号通”平台建设未完成,于是“大联动”平台“呼叫中心”子系统模块的接入暂时未实现。据了解,由于建设工作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大联动”到互联网的端口映射规划工作目前等待经信部门统一划拨分配,所以辖区内的格格们还暂时不能使用专门APP。此外,110公安平台的“警务与非警务事件”互推模块的接入还需要与市、区公安部门110接警平台的对接。“大联动关系多个部门,我们正在一步步地推进,尽快完善。”该负责人表示,工作刚起步,想把工作做实,就得一步步来,并向记者展示了2017年度月进度工作计划。青羊区将按照市政府要求深入推进立体化“安全网”建设、社会化“服务网”建设、智能化“民生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大联动、微治理”平台,将在业务上实现“三网合一”;同时在工作责任区域划分上实现“一格覆盖”,即实现唯一网格区域上的多职能工作叠加。最终实现“多层业务、多部门业务均落地到唯一基层网格”的工作模式。

去年底,他们就已经完成了14个街道办的全部社区边界和13个街道办的全部网格闭合边界的绘制工作,为微治理的区域责任划分分工制定了区域规则,同时为数据的定位打好了基础。截至目前,青羊区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等包含各类重点人员数据采集入库达到3万余条。

平台功能

扁平化操作 应急指挥见成效

在青羊区大联动信息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正实时监测着青羊区各主要区域的情况。这是天网视频、社区监控(雪亮工程)接入能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目前已实现24小时实时掌控全区重点区域的治安状况的功能。该中心也成为区上各级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实时监控、指挥、调度的应急临时指挥中心,尤其是在重大活动期间,并将随着“大联动、微治理”平台的建设推进逐步明确和固定。

除此之外,该平台还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平台涵盖5大功能,事件管理、平安建设、应急管理、综合管理和移动应用,在这里我们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和各级联动,进行服务和治理的创新,提高治理水平。”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街道办的分中心正在部署,将来还会与76个社区综治工作站接驳,形成三级联动。

在5大功能中,事件管理中心是该信息平台的核心应用,它能实现各类事件的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协调、统一监管、统一反馈、统一考核。“大联动就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形成扁平化指挥,高效处理问题,但前提是要厘清牵头部门、协同部门的准确定义。”该负责人解释,在信息指挥中心,他们会根据推送的各类任务诉求、问题、事件的类型,依据事权法定的原则,按照联动体系的联动调处机制和任务管理流程,快速,准确分发,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由于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导致的区域内群众对党委政府在城市综合、服务等方面的矛盾,从而提升群众满意度。

对于扁平化,大联动信息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这就是电商B2C模式在政务中的体现,信息从网格到区级大联动信息指挥中心的传达只需同步推送。据统计,80%的问题可以在街道办层面解决,而其余20%的信息则会推送至区级中心,不再像以前通过层级打报告的方式进行汇报,极大的缩短了事件处理的时间。

早在2014年,成都市就建立了“6411”服务管理体系,而如今的“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是在横向上联动更多的部门和资源,达到更精细的管理服务,是优化升级。从“6411”到“大联动、微治理”的过度,青羊区目前实行双系统并行的机制,填补了目前移动应用未实现接入的空窗期。此外,记者了解到,青羊区将在之前体系上对街道办分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而不是全盘推倒,避免重复建设。

青羊特色

订制化开发 夯实网格化工作

青羊区的大联动中心将作为“智慧青羊”的子系统,主要负责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工作。在完成标准建设后,青羊区便开始调研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青羊区起步较晚,很多情况与其他区县不同,如何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打造出青羊的特色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网格化是“大联动、微治理”的基础,如果网格是骨架,网格员就是血液。据了解,青羊区有579个网格,配备640名网格员,去年处理事件共4.6万件,人均70件的工作量,而平台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也很繁重。

记者从青羊区综治办了解到,目前青羊区对此也做出了努力,建立了网格员实名认证、分类管理、分级响应管理机制。其中,实名认证建立了网格员队伍信息库,随时掌握动态数据,将治安网格员值守巡逻定点、定位、定时。

2017年春节过后的第一天,青羊区委政法委书记王亚滨、副区长杜朝伦就召集各街道分管民政、社事、城管、综治的分管领导召开会议,按照区委书记戴志勇提出的“三网合一、一格覆盖”的总体要求,以城管、民政、综治等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全区现划分的网格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网格的统一化、标准化、科学化,为下一步网格人员的工作职能职责调整、力量调配整合,夯实基础。

其实,在青羊区大联动体系建设之前,辖区内草堂、汪家、少城、太升4个街道已经或正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管理模式,草堂有“家宅宝”系统,汪家已上线“i汪家”系统,少城则是“小街区规治”,太升实现“商家联动报警”。因此,青羊区委政法委对这4个街道的推进工作重点关注,并启动了需求变更调研工作模式,将根据街道的不同特色订制化开发,与区级的体系实现融合对接。“订制化开发是我们打造区域特色亮点的探索,在统一标准下保持各街道原有的系统特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已有的系统界面不同,但功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