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施司法行政六大工程
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2016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成都市司法局在环球中心举行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本报记者 曾昌文
201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带领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成都市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束后,万鄂湘对成都的法律援助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成都是值得全国借鉴的样板”。
2016年5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表彰了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成都市再次获得“六五”普法先进城市称号,这也是自“一五”普法以来,成都第六次获此荣誉。
2016年12月,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调研成都律师工作时,对成都律师工作的经验作法给予高度评价。
……2016年年初,成都市司法局提出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实施法律服务业提质工程、学法用法创新工程、平安成都攻坚工程、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深化改革引领工程和过硬队伍建设工程“六大工程”,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和有力法治保障。
如今一年过去了,“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肯定性批示,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点赞。据统计,2016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受表彰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市司法局连续多年获市政府目标考评先进。
法律服务提质工程
增添中心城市建设的法治引擎
2016年11月24日,我省首个涉外法律援助工作站——四川·成都涉外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成都挂牌成立。工作站主要接受省、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为法、检、公机关指定辩护的外籍人士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外籍人士提供免费国内法律查明、咨询服务,代拟法律文书;为市民提供免费涉外法律查明、咨询服务,代拟法律文书;为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归侨、侨眷提供法律援助预受理服务。
2016年,成都市先后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和《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指南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效法律服务。建立省内首个涉外法律援助工作站;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投资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培育全国唯一一个通过AABB(美国血库协会)、CAP(美国病理专家协会)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司法鉴定所;市属司法鉴定机构受理案件1.2万件,采信率达99%;公证机构办理涉外公证事项4.4万件,公证文书发往100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天府新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了大量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成都法律服务业逐渐向高精尖迈进。为推动建立完善的律师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开发运行了律师综合信息系统,并推进区(市)县律协分会(工作站)全覆盖,构建了行业自律、社会评价、行政监管三位一体、动态掌握的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成都共有律所620家,执业律师10217人,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
为创新创业提供便捷法律服务,成都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并集中开展了整顿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秩序专项行动,举办“金融公证研讨会”,成立了全国首个公证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全省首个家事法律服务中心,依托支付宝、微信建立网上公证服务平台,促进了法律服务行业创新发展。
学法用法创新工程
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法治氛围
为推动全市学法用法工作再上台阶,2016年,成都市司法局在完善制度设计、加大重点对象普法力度、搭建多元化普法平台三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为完善学法用法制度设计,该局按照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制定了《2016年部门(行业)普法指导目录》和普法责任清单,试点推行公职人员无纸化学法考试系统、村(社区)法治副主任(书记)制度、社区法律之家工作,启动“法律七进”示范点创建工作,分类制定了完善的法治宣传教育绩效考评办法。为加大重点对象普法力度,成都市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法制度,推进党委(党组)中心组会前学法制度,全市“四大班子”会前学法累计500余场次。
为搭建多元化的普法平台,大力实施法治文化“聚沙计划”,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产品研创和开发;开辟以“法治大讲堂”为代表的学法阵地685个,建成以“法治成都”(四川省十大政务微博)和“成都普法”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其中,普法类微博账号329个、微信号278个、网站53个),打造以《998法治大讲堂》和《法治公开课》为代表的电视广播栏目29个;结合全年重要节点开展“十项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全市开展专项普法活动2000余场次,直接普法服务40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平安成都攻坚工程
筑牢城市安定的法治保障
2016年,成都市司法局从深化“司法所· 148”建设、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刑满释放人员帮教安置和矛盾纠纷稳控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平安成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据统计,2016年全市司法所为基层党委、政府提法律意见和建议5524条,解答法律咨询67244人次,协助办理援助案件3175件,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认可。
为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全市建成了7个县级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建立社区矫正视频点验系统和信息数据库,推广手机APP监控,新吸纳了2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在加强矛盾纠纷稳控方面,“三所联调”的“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联勤工作新模式得到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忠林和副市长左正的肯定性批示。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6万件,涉及当事人9.4万人,涉及金额9.03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8.2%。
法律服务惠民工程
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2016年,成都市通过建设“社区法律之家”、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参与面、构建“城乡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开展律师公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等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6年,全市各区(市)县按照统一的功能设置和实施标准,都建成了至少1个社区法律之家。
为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参与面,成都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社区(村)法治副主任(副书记)制度,同时遴选700余名法律服务社工组建“普法依法治理社区联盟”,选配323名律师组建10支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上门服务。
在升级“城乡一小时法律服务圈”方面,2016年,成都市升级改造“12348”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热线,建成1个规范化法律援助接待受理大厅和33个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分类建立涉老维权、少数民族、军人军属、涉外法律援助工作站,搭建了立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据统计,2016年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案件9595件,累计服务12万余人次。成都市法律援助处(中心)被全国老龄委、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六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老年法律维权工作先进集体”,被司法部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
2016年,成都市遴选了300余名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和律所联盟成员到省市信访中心、司法机关开展接访工作。同时,党员律师公益行、法律服务惠民大行动、“法律七进”等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为群众提供了常态化、多元化的免费法律服务。
深化改革引领工程
提升了执法执业公信力
2016年,成都市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司法行政改革全过程,分别在法律援助、学法用法、律师制度和治安纠纷调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成都市制定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专家评议细则(试行),提升了法律援助制度改革实效;在学法用法制度改革方面则全面启动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法律七进”标准和要求,对基础数据全面推行台账式管理,同时加强1039名市民观察员队伍建设,开展督查督导活动66次,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地生根;在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方面,则制定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实施办法(试行)和律师服务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建立了多元化律师参与庭审能力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全市7家单位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改革示范单位。
为深化治安纠纷调解制度改革,成都市在公安派出所建立驻所人民调解室(调委会),搭建以人民调解组织为调解主体、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律师事务所联调联动的“五位一体”人民调解工作新平台。
过硬队伍建设工程
提升了干事创业源动力
2016年,成都市以广视野、严标准、实措施抓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从思想政治建设、队伍管理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三个方面推进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行政队伍。
为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成都市司法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
为加强队伍管理建设,该局通过上挂下派学习锻炼和专题培训,完善了年轻干部培养锻炼体系。同时,该局还注重榜样示范引领,2016年度共有34个集体、21名个人荣获市级以上表彰;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培训、执业道德建设和执业职能培训。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成都市司法局坚持“一岗双责”和“一案双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定期述责述廉、述职述法、廉政谈话等各项制度,开展了正风肃纪、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推动“两个责任”层层落实,营造了风清气正务实氛围。(本版图片由成都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