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夯实平安内江建设
——2016年内江平安建设回顾
运行中的内江市中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
曹藩 本报记者 余力 文/图
2016年,内江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打造最安全城市的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力确保了全市治安大局平稳。
以“责”推动
把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省综治领导责任制专题调研为契机,对省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细化和量化,比省上目标增加了4个大项、29个小项。
按照“系统抓,抓系统”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以线上平安带动整个面上平安。教育部门以安防为核心,探索出台了“校园安全100问”,把视频监控接入公安“天网”、专业保安力量配备、应急队伍配备和演练等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重要标准,全面提升了学校安防能力。卫生计生部门把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医疗机构、每个医生。住建部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建筑工地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宣传部门扎实开展平安建设各项宣传工作,营造综治平安建设良好氛围。
以“防”创安
各级公安全面开展打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击盗抢骗、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及“利剑”、“狂飙扫毒”、“4.14”联合打击制毒犯罪、“5.14”堵源截流等专项行动。结合防控,在城区,创新启动“特警、武警联勤管点,交警管线,派出所管面,特警、交警设卡管圈”的“点、线、面、圈”治安防控新模式,在原有11个街面巡逻组的基础上,新增11个武装联勤组,19个疏堵保畅组、14个交通巡逻组,在环内江城区设立13个治安封控点,每天组织200余名警力屯警街面,动中备勤,依托扁平化指挥调度,实现对案件的快速处置。在农村,全面构建以公安派出所为核心、以乡镇专兼职巡逻队和“大院长”湾院联防为主体、以片区专业巡防为补充的农村巡逻防控新格局,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天网”三期、“雪亮工程”和平安智慧小区建设全覆盖,全市“天网”监控点位达4000多个,城乡公共视频监控覆盖面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全市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7.29%,全市“两抢”案件同比下降50.49%。
以“整”治乱
社会治安整治。为解决吸毒人员报到率低的问题,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市综治办、市禁毒办对11个单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挂牌整治,对23个单位进行了约谈。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类隐患,整改安全隐患62处,督促整改火灾隐患352处,排查整改道路安全隐患46处。
寄递物流整顿。为全面落实“三个百分之百”和启用寄递E通,深入开展寄递物流清理整顿工作,全市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对400家次寄递企业、网点进行了执法检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20家,罚款12.3万元。
道路交通整治。持续开展深化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深化巩固年行动,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人数、伤人数、财产损失数同比均明显下降。
以“格”管事
把市级网格平台的建设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市级平台建设工作。市网格分流指派中心与市网络问政指挥中心、12345市长热线,全天候运行,大大提升了群众问题的解决速度和处理质量。积极探索网格员管理办法,将网格员交由社区警务室来考核、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五级网格体系全面建成并有效运行,市、县(区)级分流中心、监管中心配备人员57名,2938个网格共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969名,全市459个县(区)级职能部门接入网格化平台。2016年,全市共开展流动人口宣传7.4万余次,向相关单位发送流动人口信息7.4万条,发现治安隐患信息2371条,发送特殊人群信息65295条,共办结各类网格事项217772件。
以“调”促和
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和化解机制,坚持村(社区)级每周、乡镇(街道)级每半月、县(区)级每月一排查,落实了“流动调解”、“巡回调解”、“网络调解”、“随手调”等就地就近化解纠纷的长效举措,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共建立各级大调解组织3935个,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14352人。积极推进医疗、消费维权、房地产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共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5个,选聘法律专家和医疗专家共254名组成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库,推动126家公立医疗机构投保,参保率达99.21%。推行“案例指导”工作制度,着力调解工作创新,成立了市保险合同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了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多方会商机制,建立了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2016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5755件,调解成功44912件,调解成功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