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女所宣本报记者赵文文/图
面对居高不下的复吸率,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知道,戒毒教育矫治工作,并不能让每一名戒毒人员都能彻底摆脱毒品,但是,多付出一份努力,便多一份希望,多挽回一个家庭,社会便少一寸毒品生长的沼泽。
“通过在所里的耳闻目睹,和其他孩子(戒毒人员)交谈,我真正觉得你们工作确实做得好、做得细……你们12号的活动,我相信,无论是对学员、家长和亲人、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员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对自己的过去和今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长和亲人会重拾信心,在感受到党对这些走上歧路的孩子们不抛弃不放弃的重视和关爱,从而与你们、社会密切配合,教育孩子,同时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
这是来自戒毒人员家属张阿姨的一封感谢信,也是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女所”)收到的许许多多家属感谢信中普通的一封。但是,这封信的背后却有着并不普通的故事。
张阿姨是省女所在所戒毒人员李月(化名)的母亲,信中所说的活动正是今年1月12日举办的一场特殊的表彰暨就业推介会,105名戒毒人员因为在2016年戒治成绩突出、劳动康复表现优异被授予“劳动之星”“安全之星”称号,并与三家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40余名家属代表受邀来所,见证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张阿姨也亲眼目睹了女儿的改变。
众叛亲离 乖乖女堕入毒品深渊
作为家中独女,从小聪明伶俐、听话懂事的李月备受长辈们的喜爱,李月的父母更是对女儿疼爱有加。李月也不负众望,一路顺利考上县城里最好的初中、高中。就在张阿姨为女儿计划美好未来之时,李月却因为成绩下滑,失去学习信心,开始逃学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李月固执地将家人的爱当做任性的筹码,一步错,步步错,在朋友的引诱下堕入毒品的泥潭。然而,命运的车轮并未就此停住,就在张阿姨四处求医问药帮助女儿戒毒的时候,李月被查出感染了HIV(艾滋病病毒)。
绝望、挣扎、逃避、堕落、放纵……李月与家人越走越远,在吸毒的路上越陷越深。父母、亲人也渐渐放弃了对李月的关爱。“没有办法,电话不接,劝不听,见面说不上三句话就吵架,太伤心了,后来就死心了,就当没有这个女儿吧。”张阿姨的话语里全是无奈。
重拾信心 登台分享获点赞
“不要管我,我有艾滋病!”初入省女所的李月言辞激烈地拒绝来自民警的关心。李月认为,自己吸毒已经遭人唾弃,更何况还感染了大家都害怕的病。
但渐渐的,在戒治生活中,李月看到民警与感染人员同吃同住、上课、谈心、参加活动,李月开始卸下心防。在民警的开导下,李月也重新反思了自己给家人带来的伤害。
重新开始永远不晚,在民警的鼓励下,李月主动与家人联系,听到女儿认识到错误,张阿姨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在得知自己在表彰名单之列时,李月第一时间想和家人分享。在听说征集学员代表讲话时,李月主动报了名。“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告诉家人,也告诉众多戒毒人员的亲人,我们曾经犯了错,但是我们正在改变,请给我们一点信心。也让大家多给HIV感染者一些接纳。”李月说道。
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勇气,张阿姨很支持女儿,但是更多的是担忧。“要在这么多人面前揭开自己的伤疤,承认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不容易,但是我想再站起来,我想让妈妈看到我的改变,我想放下心中的恐惧,坦然面对未来,承认事实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李月的答复让张阿姨十分欣慰。张阿姨也坚定了支持女儿的决心。
说起自己的变化,李月说,“一次课堂上,我问刘警官,像我们这样被判了死刑的人,这么费力的学习、生活、参加劳动有什么意义?当时刘警官说,有数据显示,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生车轮,可能下一个就是我,如果我成天操心这个,那我现在就和死了没有分别了。我能做到的是把握现在。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大队民警刘玲的话让李月很受启发。李月说,现在不但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有了践行“艾滋病到我为止”的决心。
春风化雨 戒毒人员迷途知返
“有一次大概晚上10点30分,一名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给我发来短信说,她正遭遇生活的低谷,情绪烦躁,想找人倾诉。幸好,我及时回复,不然她有可能再次以毒品排解。此后我都比较留意微信、QQ、短信上的信息,对回归人员的求助尽量及时解决,没想到这次半夜收到的信息是来自李月妈妈的感谢信。”李月所在大队大队长曾莉说:“法律以失去自由对她们吸毒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她们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她深知,每一个短信、每一个电话可能重燃一个家庭的希望,所以丝毫不敢懈怠。
每一封感谢信,每一面锦旗,都记录了民警的辛勤付出。《高强下的歌者》《一个想从戒毒所逃跑的母亲》《来自戒毒所的新年红包》……数十篇以省女所民警及戒毒人员为素材的宣传报道正是民警求真务实、执法为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省女所以“红花楹”母性回归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医疗戒治、体能康复、技能培训,社会适应性训练;通过设立“阳光ing”健身气功中心,开设未成年九年义务教育补修班,引入美容美发、十字绣、丝网花、烹饪、电子加工、园艺等技能培训项目,促进戒毒人员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转变,为树立拒毒决心、顺利回归社会,承担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和义务起到积极作用。
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付出下,730余名“三无”人员再获温暖、680余个家庭重拾幸福。省女所先后收到锦旗11面,感谢信1000余封,荣记集体一等功两次,二等功4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四川省我最信任的基层政法单位”“四川省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特别贡献奖”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