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渠道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两会代表委员给成都检察工作报告点赞
2016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活动
本报记者 王一多 文/图
昨(9)日,成都市检察院将今年成都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成都检察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汇总,共收集到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0条,政协委员意见建议102条。它们不仅体现了群众对2016年成都两级检察机关工作的满意程度,也表达了其对2017年的期望与要求。
成都检察院始终坚持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延伸检察工作社会化触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近年来,成都检察机关通过工作报告、检察开放日、新媒体矩阵建设等方式拓宽交流渠道,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开展多种主题监督活动,在促进良性互动上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公开形式主动“汇报”工作
如何精简干练又清楚明了地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展示一年的工作情况?今年成都市检察院首次将图表解读放入工作报告中,13张图表将惩治、预防、监督和服务等工作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两院报告的小组讨论中,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用“耳目一新”来评价今年的成都市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格式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文字瘦身了,新增了图表容量,我们读起来比以往要轻松不少。”成都市人大代表牛建国告诉记者,虽然文字内容变少,但数据没少,并且报告整体内容很紧凑很详实。
除了每年的规定动作,成都检察机关全面深化检务公开,向全社会依法公开应当公开信息,公开率已达100%,其中办案流程信息38389条、生效法律文书13144份。成都检察机关通过建设新媒体矩阵,不仅完成了信息的及时更新,而且实现了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成都市人大代表戴毅敏对这一改变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想要了解成都市两级检察院的信息,要么从新闻媒体上了解,要么从他们的官网上获悉,相对来说都是单向的传播;现在我一般都是看他们的微信微博,而且还可以留言询问解惑。”
正如戴毅敏如说,目前成都检察机关一直在探索多种新形式向社会“汇报”工作,正在形成多平台多模式的信息公开和良性互动的格局。
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制度化落实机制
“我希望2017年在关于羁押嫌疑人必要性的审查上,成都两级检察机关形成统一流程和标准。”“我建议成都检察机关做好人才保障工作,留住年轻检察官……”代表和委员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有要求,有期待,成都检察机关历来重视,认真听取,并将其纳入到工作部署中。
去年两会后,成都市检察院将人大代表提出的7件建议以及10类149条意见,及政协委员提出的7件提案以及10类102条意见分类纳入2016年工作部署,并逐一落实,对于相关的回复和结果,代表们均表示满意。其中关于惩治网络犯罪、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打击力度等建议,目前已经通过与相关单位建立制度化落实、常态化协作的机制,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成都市政协委员邓勇是一名律师,2016年成都市检察院挂牌涉法涉诉公益服务站,他是首位接访的律师。他告诉记者,检察院对民事行政的监督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曾对此项工作提出了加强监督力度的意见。可喜的是,这两年成都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监督案件有了明显的增加,尤其是2016年。
去年,政协委员颜利提出进一步加强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的提案。针对该提案,成都市检察院也根据工作实际,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工作规定》,规范选任管理,明晰监督范围,明确监督程序,从而切实保障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履职。
开展主题活动邀请代表委员全程参与
去年,成都市检察院举办了第二届“小小检察官——法治夏令营”活动,人大代表戴毅敏全程参与了活动,作为妇女儿童工作者,她非常赞赏这种活动形式。“近几年成都市检察院主动拓展职能,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打造了‘亮晶晶’品牌。”戴毅敏希望,成都市检察院能多和相关部门合作,打好组合拳,将这项工作开展地更深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预防效果。
2016年6月20日上午,成都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了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成都市检察院的案管中心、检察服务大厅和办案工作区,在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近距离了解检察机关工作。人大代表牛建国表示,成都市检察院的律师执业环境非常好,已经成为律师们的移动办公室,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前面的。“我们走进检察院,检察官也走进我们社区。”王翔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成都市检察院的工作很接地气。
这样的活动每年成都市检察院都在开展,活动形式在变,活动主题在变,但不变的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参与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