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院打造服务大格局 创建一流司法环境

  
2017-01-06 10:18:10
     

“和合智解”互联网调解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座谈会

群众到成都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咨询

 

邓国雄 王晓燕 本报记者 刘冰玉 文/图

近年来,成都中院立足法院实际工作,始终坚持依法裁判和服务大局相协调、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深入完善司法体制工作,积极推进服务民生工程,构建立体化服务群众网络等,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一流司法环境。

近年来,成都中院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不断深化司法改革,切实做好执法办案等各项工作,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2016年,成都中院立足全市发展大局,提高审判工作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完善司法公开网,把司法公开平台建成展示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载体。全力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一流司法环境。构建服务网络 突出“便捷”

近年来,成都中院充分考虑群众切身感受,加强司法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司法供给与司法需求的无缝衔接、全口径对接,增强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深入推进司法服务全覆盖,完善立体化全天候普惠式的服务群众网络,“线上”着重优化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提升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的使用率,扩大微博、微信、“阳光司法”APP诉讼服务客户端“两微一端”平台、手机短信平台、“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的使用范围。“线上”瞄准律师和当事人的网上立案和递交材料等核心诉讼服务需求,回应移动办案平台的趋势,重点打造指尖上的服务并着力破解诉讼服务软件功能“碎片化”等问题;以用户体验和极简设计为导向,开发了安卓和IOS版的“阳光司法”APP诉讼服务客户端并投入使用方式,全国首创的“一个通道登录”和“绑定解绑案件”功能受到当事人尤其是律师的交口称赞,同步升级的网上诉讼服务中心还首创收件箱功能,对多个绑定的案件实现类似购物网站的订单式操作。2016年1月到12月,全市法院共提供诉讼服务766689件(次)。“线下”着重提升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点、社区(村)诉讼服务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应用,实现全覆盖,提高利用率。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加强立案环节的委派调解、委托调解,推动形成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深入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三型法庭”建设,结合司法办案、积极参与基层依法治理,建立多层次、全域化基层依法治理服务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司法服务与支撑。

强化诉源治理 突出“和谐”

成都中院立足群众司法需求,着眼治本从源头上防范诉的产生,全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大力推进多元化调解工作。通过与综治组织、行政机关、各类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工会、妇联、共青团、公益慈善组织、法学会、在蓉高校以及城乡社区(村)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对接,吸纳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多方调解力量共形成20个特邀调解组织,建立名册,纳入“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智库管理。部分基层法院也选聘了特邀调解组织入驻平台智库,推动实现调解资源在两级法院实时共享。

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专家学者、律师、仲裁员、公证员、退休法律工作者、“五老调解员”等具备条件的个人担任特邀调解员,先期组建了包含167名特邀调解员在内的调解员智库。制定并实施《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举行选聘仪式及培训会议,在准入、管理、回避、培训、考核等方面规范和提升特邀调解队伍解纷服务。同时,辅之以服务保障和回报机制,拟定特邀调解员个案补贴标准及发放方式,充分调动积极性,有效发挥特邀调解员调解和解纷辅导职能。

全市法院积极推动在诉服中心等窗口部门配备专职调解员,专门从事调解指导和立案后委托调解工作。部分基层法院还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专职调解品牌,如龙泉驿区法院设立的“万龙工作室”、彭州法院设立的“老范调解室”、蒲江法院“五老”调解等调解组织等。线上打造的“和合智解”调解平台于2016年6月6日正式启动并在成都中院及辖区内高新、金牛、成华、温江等七个法院试点,8月1日起在全市法院推广。截至2016年10月,试点法院已在“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开展网上咨询辅导206人(次),受理网上调解申请161件,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106件,调解成功89件,5件正在调解,调解成功率83.97%。此外,在“和合智解”e调解空间接待咨询和引导调解712人(次),开展线下调解299件,调解成功144件,调解成功率为48.16%。

记者了解到,成都法院还依托成都“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和五级管理体系,借力全市三级网格员、20万“红袖套”群防力量,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如成华区法院借助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以社区诉讼服务站为阵地,推行“一名网格员兼守一个社区诉服站点”,对接法院诉源治理和诉讼服务工作;大邑县法院推动司法引导与社区自治结合,积极打造“无讼社区”;新津县法院建设社区“法治诊所”,构建纠纷先入社区“诊疗室”后进法院“住院部”的化解模式;金堂县法院探索实施“说事评理”乡村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等。

推行归口办理 凸显“高效”

2016年,成都中院针对群众反映的上诉状送达效率不高、上诉移送周期偏长、移送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以案件归档事务外包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抓手,设计研发上诉案件移送系统,并无缝关联12368短信推送平台,实现上诉案件归集办理全程规范、高效、透明。

为解决上诉时间审查不方便和退卷登记不规范等问题,该上诉案件移送系统对上诉移送全程进行服务和规范。在上诉状登记、卷宗移送、退卷登记等环节,系统自动进行办理和监控,上诉案件也均交由专门机构归口办理。通过强化“人脑+电脑”的静默化监管和创新使用短信提示全程公开上诉各个环节,有效防止上诉案件的移送延迟,也使当事人对上诉移送各环节一目了然。自2016年4月正式推进上诉案件移送系统管控以来,全市法院有效管控上诉案件16505件,12368公开电话受理的上诉案件移送查询、投诉同比下降63%。

同时,近年来,成都中院积极回应困难群众的司法需求,多措并举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真诚妥善解决案件当事人的急迫困难,让案件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救助的温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成都中院介绍,该院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司法救助窗口,对司法救助方式、条件、范围、程序等进行公开公示,确保司法救助工作的透明化,进一步缩短救助审批、资金发放时限。2016年1月至9月,成都中院已受理司法救助案件11件,共对9件符合司法救助的案件进行司法救助,共救助当事人13人,发放司法救助资金35.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