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人员向市民进行城管法规宣传
1、举行立法论证会
2、成都市城管委近年起草的规章制度
王一多文/图
“向车窗外乱扔垃圾要遭罚款”“这种招牌不行,要拆掉”“看到占道经营可以打12319投诉”……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成都市城管系统的工作人员又一次走上街头,以执法者的身份向市民开展法治宣传。据了解,每年的2月、6月、12月都是“城管法制宣传月”。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称“成都市城管委”)始终坚持贯彻“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送城管法规进社区、入校园、到乡村”已成为成都城管系统的常态化工作,法治城管的形象也逐渐明晰起来。
近年来,成都市城管委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践行城市管理“天天归零”,并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依法治市实施纲要的部署,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突出了依法治理的首要位置。
2016年,成都市城管系统不断加“法”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城市管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近日,笔者走进成都市城管委,了解今年成都法治城管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立法先行 城市管理加“法”码
近年来,广场舞大妈与周围居民因噪音问题发生纠纷的事件频频上新闻热搜,甚至还引发了刑事案件。市民的健身需求与安静诉求如何平衡,成为城市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在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官方微博和12319电话热线的市民投诉中,公共场所噪声污染占比常年居高不下。为彻底妥善地解决这个矛盾,成都市城管委今年牵头起草了《成都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草案)》,在噪声防治方面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娱乐应控制音量。市民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健身娱乐,使用音响、乐器、扩音设备等器材时,应控制活动时段、音量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并服从场地管理人员的管理。
目前,该条例已经完成了公众征求意见收集工作,共收到了400余条意见和建议。该条例预计将在2017年正式实施。“城市管理立法最终要落到市民需求上,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成都市城管委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公众反映较大的环卫机械作业时间,今年该委在起草《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时就充分考虑,规定要避免在交通高峰时段进行影响交通的环卫机械作业。
除了倾听民意,成都市城管委为了提高立法质量,还充分寻求专家意见。针对《成都市城市道路检查井井盖管理办法(代拟稿)》,有专家提出城市道路的范围不够全面,应该将临街建筑退让红线内的区域纳入到管理范围。最终,该条建议被写入了草案中。
在法规体系完善工作上,成都市城管委一直不遗余力。“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广告招牌等管理和执法领域,具体事项点多面广,但国家层面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备。”该负责人说,按照成都市委关于尽快健全本市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的要求,成都市城管委充分坚持了“立、改、废”并重的原则来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据他介绍,2016年以来,成都市城管委还起草了《成都市机动车清洗站管理办法》和《成都市城市道路检查井井盖管理办法》两部政府规章代拟稿,其中《成都市机动车清洗站管理办法》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5类区域禁设洗车场。
制度和标准是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城管委编制了《成都市道路沥青路面维护整治技术规范》等80余项管理标准和作业规范,涵盖了19个板块,为成都城市管理建立起科学完备、操作性强的质量控制体系。
依法治理 给城市环境加分
立法立规是法治城管建设的基石,最终是为依法进行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和保障。近年来,成都市城管委致力于社会治理,从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扬尘治理等多方面为市民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今年,成都市城管委创新了市容秩序管控方式,按“严管区、管控区、规范区”三大类分类管理,引导“游商归市、坐商归店”经营,市容秩序管理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矛盾得到有效破解。在大件生活垃圾收运、城市照明、病害井盖快速处置、城市道路坑凼处置、校园周边市容秩序管控等五大领域开展便民服务,市民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增强。
市容秩序的分时分类管理让一部分人享受到了便捷,而扬尘污染防控力度的加大则让全体成都市民都能获利。今年年底成都市城管委依法适时启动雾霾重污染天气扬尘治理应急预案,开展扬尘污染防控“五查一冲洗”专项行动。据悉,全年成都市城管系统共检查各类工地9.6万个次,查询违规运渣车1.96万台次,完成裸土覆盖356.1万平方米,并实现了中心城区120个建筑工作扬尘在线监测。
除了治理空气污染,另一个受市民关注的就是垃圾处置。据环保部最新数据,成都市生活垃圾年产量排全国第五。今年成都市城管委依法完成了2017-2020年环境卫生、生活垃圾转运、餐厨垃圾处置、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等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加快推进了龙泉万兴发电厂等5大固废项目的建设,提高成都市的环境承载能力。12月24日,成都市成华区举行垃圾分类启动仪式,作为成都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区,成华区今年第一个完成生活垃圾招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开局良好,全市已有10%共57万户居民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能够促进各类垃圾绿色高效利用,减少处置压力。
全程记录 增加执法透明度
对于老百姓而言,除了环卫作业,接触最多的就是城管执法人员。“要改变公众对城管的印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做到了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老百姓的看法是会转变的。”成都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规范文明执法,今年11月8日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成立后的1号文件就是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起到监督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除了完成通过配备执法记录仪、摄像机等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的规定动作,成都市城管委通过系统功能升级和大数据运用,整合天网信息、数字化城管信息和执法监控平台,于2015年7月建成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指挥系统。
该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据了解,该系统依托密布中心城区各条街道的2万多个天网摄像头,每天开展“视频巡街”,实现对违法问题的“两快一严”(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和严格督办)处置。“原来实地巡查一条大街需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两三分钟,执法效率大大提高了。”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心城区61个街道办将完成与市、区数字城管系统相连接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建设,形成“纵横联动、一体互补”的工作格局。
目前,成都市城管委正在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会同市委编办、市政府法制办起草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代拟稿)》,正在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同时,成都市城管委对执法人员的管理也更加严格了。利用“互联网+”和“GPS定位”等对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准确了解人员到岗和车辆运行的状况。修订了《成都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试行)》,并进一步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对218项行政处罚和7项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权标准进行了细化。同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清理过期执法证及离退休、调任、离任执法人员执法证,做到了所有执法人员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