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善治共为 开启基层治理崭新局面

  
2016-12-27 10:46:29
     

达州市通川区

善治共为 开启基层治理崭新局面

通川区召开平安建设工作专题会

 

黄清平本报记者谭别林文/图

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坚持将着力点放在“责、预、治、合、创”五个方面,实现了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确保了社会治安和谐稳定,连续9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区或省级维稳工作先进区,在全省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蝉联全市第1名。通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围绕“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主线,强化法治通川、平安通川两项建设,提升战斗力、执行力、公信力三大能力,力争在社会治理、矛盾化解、司法改革、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举责过肩

保持党政主导专注定力

近年来,通川区把抓责任落实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有效途径。

党政主动担责。区第五次党代会把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数字化”水平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把平安建设各项基础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实施。区委、区政府先后15次专题研究政法、综治、信访、维稳等工作。区委书记、区长担当“第一责任”,参加平安建设等专题会议,并多次实地调研督导。该区将平安建设各项支出约20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

从严从实压责。全区各乡镇办委、区级部门层层明确由党委(党组)负总责、“一把手”为综治委主任、党委副书记担任综治委副主任兼综治办主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分管领导坐镇一线、班子成员分兵把口的组织架构。建立综治实绩档案,完善干部提拔考核、评先受奖和晋职晋级征求综治部门意见制度。区委、区政府与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综治暨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将综治工作纳入综合目标实行考核。

逗硬惩处问责。区委目督办、区政府督查室每半年开展一次综治暨平安建设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对问题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综合运用通报、约谈分管领导、约谈主要领导、挂牌整治、一票否决等手段,加强考核问责。今年以来,共约谈分管领导4人次,确定市级挂牌整治重点单位2个,对2名因平安建设推动不力的“一把手”暂缓交流、重用。

以预为先

实现治理方向根本转变

该区治之于未乱,防范于未然,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由被动式、善后式向主动式、预防式转变。

注重事先预测。制定《通川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对双河口水库、月湖、十里水街等13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社会风险等级实行“项目评审”和“专家会诊”,从源头上预防不稳定因素发生。

注重及时预警。通过维稳信息平台、调解信息平台、公安情报信息平台,适时掌握预警性、行动性情报信息。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动态、精准管控。依托警务图像综合平台分析案件高发区域及发案特征,及时调整警力布置实施管控。每月最后一天,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向公众发布《警情通报》,提醒辖区单位和居民关注治安动向,加强自我防范。

注重精准预防。拓展多元矛盾纠纷化解路径,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专业调解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王于丁、徐忠格等专家型个人调解室和近60家调解文化大院全面铺开,“点线面”结合的调解体系基本形成。坚持“走上来”与“请下去”相结合,实行包案领导定期汇报、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攻坚,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警备战训和应急演练,实现重大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零”发生。综合运用重点解决与全面防控并重、立案侦查与帮助扶持并重、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治并重、统一宣传与分类处置并重的工作方法,实现重点、敏感群体基本可控。

社会治理

落实到基层延伸到末梢

该区注重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努力把社会治理落实到基层,延伸到社会末梢。

开展重点整治。对全区17家公务用枪单位和9家煤矿、非煤矿山进行安全整顿,收缴并销毁过期雷管680枚、炸药325千克。每季度对辖区46家寄递物流营业网点开展常规性督查暗访,289名从业人员实行了实名上岗全覆盖、责任书签订全覆盖、安全知识教育全覆盖,强力推进寄递物流“三个100%”制度的落实。开展禁毒铲种和禁毒缉毒专项行动,今年1月至11月,破获毒品案件251件,缴获毒品1952.4克。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查处各类场所120余家,通过旅馆业、网吧信息系统抓获网上逃犯24人。开展打击网络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构建和维护“平安”“文明”“绿色”网络环境,不断提升主动进攻和危机处置的水平。

强化居民自治。探索对村干部的监督体制,全区273个村(社区)设立了廉情监督委员会,有效解决对自治组织监督失位、缺位、错位问题。充分发挥村(居)规民约在社会单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稳步推进小区(楼院)自治和“三无”楼院整治,形成了共选“代言人”、共守“君子约”、共商集体事、共解心头怨、共筑邻里情的“凰城五共自治”经验和“建组织、定章程、抓共建、聚人心”的四合院12字自治规范,真正实现“大事一起干、小事有人办、好坏大家判”。

倡导社会共治。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培育和备案管理,引导汽修、物业、网吧等行业协会组织商户共同参与街区治理、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建立涉法涉诉法律服务中心,引导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进行警察公共关系探索,推出“农时工作法”等经验,引领警民共治。检察院开展青少年法治中心和未成年预防犯罪基地建设,实现检校共建。凉水井社区“众爱家园”、龙泉社区“高校助治”等经验在全市推广,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融合联动

增加治安防控整体合力

全区深刻领会融合联动的内在要求,统筹各方资源,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

着手资源融合。将网格化服务管理、行政效能监察、纪检监察三大中心联动共建,实现资金节约、资源共享、功能融合。搭建社会监控资源接入平台,整体接入“雪亮工程”视频资源,试点接入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资源。规范新建楼盘小区监控制式标准,配备小区监控资源,逐步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全面推行在商业门市防盗联网报警系统。

着手力量整合。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所有社区均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站,将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32项服务职能集中下沉到社区,实行“一站式”办理。试点推进乡镇综治中心试点,统筹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社会治理资源,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治安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将网格服务管理创新应用到铁路护路领域,实现护路巡线“轨迹化”管理。三是着手专群结合。深化“社区警务”战略,按照“民警+协勤+专职治安巡逻队员”模式,城区19个警务片区的48名责任民警、64名协警、100名专职巡逻队员引导12000名“红袖标”志愿者全天候开展一体化巡防。同时,以6台流动警务车为依托,在中心广场、火车站、人民广场等重点部位、繁华地带,实行“警务车驻点、巡逻力量巡面、警务摩托快反”的扁平化巡逻模式,近200名警力24小时屯于街头,在城区形成了5分钟快速响应圈。

集创之力

激发基层治理巨大潜能

该区向创新要动力,不断推动通川社会治理工作与时俱进。

实施载体引创。在中心城区开展创建“幸福和谐社区”竞赛活动,有14个社区进入全市幸福和谐社区竞赛活动前20强,凉水井、团包梁等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开展“四无”双创活动,截止到目前,全区达到信访“四无”的乡镇13个,达到综治“四无”标准的社区76个,出村信访总量同比下降达47%,有力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强化行业领创。实施依法治区“十大行动”,推进“四域突破”,开展机关、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单位、企业(国有、民营)、寺庙、重点工程等八大行业的示范创建活动,新创建法治示范点48个,构建起抓点示范、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拓片促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鼓励基层首创。积极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治理经验。红旗路社区“五联四治”工作法,实现了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张家湾社区的“53665”网格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了情况掌握在一线、感情融合在一线、工作开展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