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法官:不忘初心 坚守法治梦想

  
2016-12-20 13:22:34
     

不忘初心 坚守法治梦想

——成都高新区法院法官的故事

高新法院巡回法庭

高新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巡回审理

梁瑛与当事人讨论案件

本报记者刘冰玉蒋京洲文/图

收案数长期高位运行,在编干警数在成都六城区法院中最少,成都高新区法院的人均结案率却居全省前列。该院是如何突破了“案多人少”的重围?这其中,有每一名法官为法治梦想和公平正义而作出的努力。

对成都高新区法院来说,201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该院在解决案多人少,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办案数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截止到12月初,该院今年共受理案件23979件,结案16416件。

该院研究室主任李降兵向记者介绍,目前,高新区法院在全省法院中收案数增长最快,而在成都市六城区中编制数量最少的基层法院,该院在编干警仅86名。今年以来,案多人少矛盾尤其突出,能够有这样的成绩,除了积极探索各种审判制度的创新模式以外,也是该院法官团队不忘初心、忠诚担当、爱岗敬业的结果。

时至年末,记者走进高新区法院,同法官们面对面,在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上,探寻该院各项成绩背后的“奥秘”。

谢纲 刑庭的“直播法官”

早上7时15分,高新区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谢纲准时起床。洗漱和早餐后,他带着儿子出发,8时10分,把儿子送到学校。8时20分,他到达办公室,此时距上班时间还有40分钟。“这段时间不能闲着。”谢纲告诉记者,高新区法院刑庭的法官平均每天要处理3至5件案子。利用提前到办公室的这段时间,可以把当天要开庭的案件再梳理一遍,保证庭审前对案子充分熟悉。

谢纲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标签:直播法官。目前,他承担了高新区法院刑事案件的网上直播庭审工作。早在2009年,谢纲就审理了一例网上庭审直播案件,系我省的首例。

对于网上直播庭审,谢纲认为,庭审直播增强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案件审理中,我也会关注网友们的评论。”谢纲表示,但这些意见只会作一个参考,并不会影响到案件判决的公正性和司法的独立性。

而对于法官这个工作,谢纲笑称自己是“坐神仙”:在办公室坐,在法庭坐,回来办公室接着坐,经常办起案子来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法院工作了近20年,他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工作经验:一定要提前在案件判决前拟定好审理要点,要善于归纳庭审中的争议焦点,进而在庭审中高效地查清案件事实。

李燕 行政庭里的巾帼先锋

2002年,李燕进入雅安中院工作。5年时间,她从书记员成长为法官。2011年,李燕来到高新区法院行政审判庭工作。至今,她审理了近800件行政案件,今年到目前为止审理案件200件,结案率达80%左右。该院行政庭已成为全省处理“民告官”案最多的团队。李燕认为,行政审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肩负很重要的使命,通过行政审判“小杠杆”可以形成依法治国“大推力”。“行政案件相比于其他类型案件,具有一定特殊性。”李燕说,“被告是行政机关,而原告则是法律意识觉醒的民众。法官不仅要从案件本身上把握,还要关注社会效果。”

李燕也深知群众和行政机构对簿公堂的压力。该院专门开设了一个诉前协调平台,在诉前将原告和被告请到一起协商。诉前协调平台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不少原告在和被告协调后达成了一致。

现在,作为该院行政庭负责人的李燕还是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一名现役军人的妻子。对于自己的多重角色,李燕表示,“我喜欢行政审判这个岗位,在这里,我要查明真相,坚持正义。同时,我想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做好。”

周航 弃武从文的“强迫症”

初见周航,干练利落是记者的第一印象。2001年,刚18岁的周航当了兵。在部队,他通过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2013年,周航通过招考进入高新区法院工作,在民一庭负责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部队里强调一个标准。如果某一项工作不符合标准,比如一份文件,那就直接重来。”周航说。周航退伍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标准化工作习惯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周航说,工作习惯对办案质效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他每天都会整理办公桌上的卷宗,按照审理进度情况一摞摞分门别类地摆好。这样,只看某一摞的厚度,哪一方面工作还剩多少一目了然。

每月底,周航还要拟一个时间表,上面记载着手里案件的数量和办理进度。“这是在部队当文书时养成的习惯,弄清楚手里还有多少卷宗,就像部队里弄清仓库里还剩多少炮弹一样。”周航打着比喻说道。

凭借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周航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2014年,周航承办各类民事案件619件,办结550件;2015年共承办各类民事案件639件,办结516件;今年截至8月,他已承办案件900余件,结案730余件。

陈朗 对法律从向往到践行

“小时候看电影,里面身着法袍的法官形象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法律专业也成了我高考的第一志愿。”执行局法官陈朗告诉记者。

四川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陈朗从2009年开始在高新区法院工作。6年间,陈朗手里承办的案件数量一直在增加:从2009年的100多件,到2011年200多件,2016年至今已有900多件。

从单纯对法律的向往,到接受专门的法学教育,到最后如愿从事法律工作,如今的陈朗看待法律特别是法律执行已多出了一份稳重:“法条更多是理论层面的东西。现实中要执行好法律,需要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目前法院在执行上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因为被执行单位的规避手段太多。”陈朗觉得,解决执行难,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内部问题在于,现有有关执行的法律规定相比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太少,不够具体。这些模糊地带导致具体操作时出现困难;外部的问题则在于,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体系较差,经济下行的环境客观导致了发案数量的增加。

陈朗坦言,“法院执行工作,有时确实比较困难。干久了,有时难免有些情绪。不过,干一行爱一行,我相信我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梁瑛 老法官碰上“新问题”

1992年,从四川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梁瑛参加工作。1994年,她考入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一呆就是20年。2014年,她进入高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工作。

2015年,国内某知名游戏公司将一名员工告上法庭。高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受理了这起案子。该公司称,该员工将公司旗下某游戏的原始数据提供给外挂制作人员,使得游戏内外挂横行,损害了公司利益。

原始数据、外挂……这些专业术语让负责审理该案的老法官梁瑛犯了难。

当时,公诉方主张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对该工作人员进行定罪。梁瑛坦言:“这起案件的审理,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挑战。通过审理,我也学到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也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通过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专业人员,最终,该案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

今年,高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平均每名法官收案量都达到了500余件。在知识产权这样一个对专业知识要求较强的审理单元中,仍然有许多新的领域会难倒像梁瑛一样的“老法官”们。但他们也会像梁瑛一样,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用勤奋和敬业解决这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