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法治“三扶”惠万家

  
2016-12-14 10:56:11
     

 法治“三扶”惠万家
  
  ——雅安市名山区政法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名山区公安分局驻余沟村第一书记周似会(左三)向群众发放法治宣传资料

                             省林科院专家指导区委政法委规划的藤椒脱贫项目
  

  杨文军 杨棕贤 罗孝伟 文/图
  
  2016年10月,雅安市脱贫攻坚督导组到名山区蹲点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对该区政法系统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督导组特别指出,名山区政法部门通过“扶法、扶志、扶安”三大帮扶措施,精准发力,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具有极强的政法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初,名山区委政法委就明确要求政法部门把保障服务重建脱贫“双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保障服务的职能攥在心手、扛在肩上,创新作为,按照区委政法委《保障服务决战脱贫攻坚的工作措施》,结合自身职能细化工作方案,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半年来,一支由全区政法部门科级干部为主组成的法治帮扶队伍,向名山区42个贫困村派驻法治帮扶员,进村入户,扎实开展“扶法、扶志、扶安”工作。“扶法”就是做好帮扶村法治宣传教育,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采用“菜单式”普法方式加强贫困村法治宣传教育,培养更多的农村“法律明白人”;“扶志”就是加强困难群众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依靠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勇气;“扶安”就是各法治帮扶队伍结合政法职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平安和谐环境,确保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扶法建良序 法治基因注新村
  
  名山是成都的后花园,虽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区域优势明显,但仍有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名山区政法部门法治帮扶队伍通过走村入户、蹲点调查、村组干部座谈等方式发现,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是摆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法治帮扶队伍把“创新法律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在脱贫进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你一个穿制服的不办案,跑到我家干啥子?”“你一个书生娃娃,跟你说农村的事你还是懂不起。”名山区检察院驻蒙阳镇周坪村扶贫第一书记蒋勇第一次走村入户调查时,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但蒋勇没有放弃,不断总结和调整工作方法,结合检察职能开展扶贫工作。
  
  走进周坪村,村庄道路旁醒目位置的法治宣传牌即映入眼帘,上面印有村规民约。村民房屋外墙上也随处可见法治宣传墙画,既有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法治人物故事、歇后语和顺口溜,更有法律知识科普。
  
  蒋勇还筛选了农村常用的法律知识、案例给村民进行讲解。目前,该村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宣讲能力的村民成为了“法律明白人”,广泛参与到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的排查化解中。
  
  车岭镇龙水村第一书记法官戴德武,在化解村民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和赡养纠纷中,常常采取“院坝法庭”“巡回审理”和“三调联动”等办法,达到调解一案普法教育一片的效果。
  
  走进名山区委政法委联系的扶贫帮扶村城东乡双田村,该村村支书介绍,今年以来,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律师法律顾问团已进行了两次法律培训,培训内容通俗易懂,既包含土地承包法和林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大家普遍关注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赡养老人纠纷如何化解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中,律师还给村民留了电话,当起了双田村免费的法律顾问。
  
  名山区政法部门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养贫困村“法律明白人”等举措,有效弥补贫困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紧缺的问题。通过法治宣传,营造讲法律、守规矩的氛围,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共识,为脱贫攻坚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扶志提精神 重拾信心强动力
  

  “人穷志不穷,扶贫先扶志。当群众有了自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后,那迸发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让他们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真正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在名山区城东乡双田村,区委政法委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将搞好村民技能培训,提高增收致富本领,作为工作重心。仅去年,双田村就开展了两期厨师培训,90多名村民拿到二级厨师证。
  
  10月19日,笔者前往双田村,那里正在进行茶种植加工培训。为期8天的培训课程将教会村民怎样使用沾虫板、太阳能平振杀虫灯灭虫,提高茶叶品质,做到生产无公害的有机茶。培训课程还邀请到省林科院专家传授藤椒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冬季的种养殖培训什么时候开班啊?”城东双田村6组46岁的村民罗群华追问。她坦言,“在培训课上学到的知识很实用,解决了很多耕种中的问题。”
  
  蒙阳镇周坪村7组有一名50多岁的单身汉郑某,以前沉迷于打牌喝酒,思想消极。名山区检察院驻村干部通过一步步开导,帮助郑某建立了对生活的信心,不仅帮助其发展茶产业这个长远固定产业,还帮助他发展养殖鸡、鸭这个“吹糠见米”的眼前产业。目前,周坪村11户贫困户,今年已经摘帽7户。
  
  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与丹棱县交界,地处偏远属丘陵地带,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共有耕地面积1240余亩,投产茶园面积800余亩。2016年初,名山区公安分局驻村第一书记周似会走马上任后,调查发现导致该村的贫困主要原因是当地茶叶品质不高,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差,村民思想闭塞,缺乏致富信心。
  
  找到“穷根”后,周似会和其所在的名山区公安分局开始思考余沟村发展之路。建设标准化绿色茶叶基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加宽、新建道路,保障出行畅通;引导农户改水、改厨、改厕……一个个规划开始在余沟村实施。
  
  如今,余沟村建立了蒙顶山竹漂富硒茶叶示范合作社,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探索模式,发展茶产业,公司免费提供各类肥料、技术支持等以提升茶叶品质,茶农每斤茶叶可增收3-5元,每亩可增收2000元左右,全村每年累计增收10万元左右。看着成片的茶园,老百姓在奔小康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名山区法治帮扶队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有劳动能力却无门路、缺技术的,帮助联系外出务工或者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且无劳动能力的病患者、残疾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提供相应帮扶。通过思想教育,产业扶持,树立贫困户、贫困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勇气。
  
  扶安添保障 建和谐稳定环境
  
  扶贫攻坚离不开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名山区委政法委、综治委在精准扶贫的实践道路上不断摸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安”模式。通过健全村级综治维稳、大调解和群众服务工作平台;完善群防群治队伍;开展定期隐患排查、研判和特殊群体关爱活动,要求政法干警甘当矛盾纠纷“解锁器”,培养一批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土专家”,为贫困村打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和发展环境。
  
  周似会担任余沟村第一书记后,将警务室搬进余沟村村务室,吃住就在警务室,紧紧围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宣传法律法规和扶贫惠民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三方面开展,每天早晚他都要用村广播宣传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
  
  去年12月,余沟村开始安装天然气管道。虽然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埋设管道要占用农户土地,由于该项目是公益项目并没有青苗补偿费,不少村民对此有怨气。周似会每天走访农户,宣传政策,引导村民看长远利益,并协调村两委召开社员大会,最终将问题妥善化解。如今,余沟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
  
  无独有偶,名山区司法行政部门在脱贫双攻坚中也秉承着“工作落到哪里,人民调解就跟到哪里”原则,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为全区20个乡镇、192个村、17个社区精选法律顾问,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同时,加强对42个贫困村法律顾问工作的督促指导,积极协调贫困村所属乡镇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协同贫困村乡镇党委政府及时化解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截止到目前,共指导各贫困村所属乡镇、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50余场次,参与调解纠纷11次,成功率达100%。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考验着政法干警的忠诚和担当。自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以来,名山区政法部门紧紧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目标,以扶志为先导,以扶法为基础,以扶安为保障,真扶贫扶真贫,把名山政法干警的大爱播洒在名山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