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中区区委政法委:法治兴区 服务民生夯实基础

  
2016-11-15 10:51:05
     

法治兴区 服务民生夯实基础

乐山市中区区委政法委“以亮点四新”机制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在社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 

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在社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 

张慧 谷才霞 文/图

近年来,乐山市中区区委政法委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普法宣传为基础,扎实推进司法改革,狠抓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创建了“1234”工作模式以及“三官一律”进基层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乐山市中区政法系统工作亮点频出,政法工作实现新跨越,翻开了新篇章。以推进平安市中区、法治市中区、过硬政法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政法工作,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警民关系,有效地夯实了基层依法治理体系。

亮点一:创新基层活动机制——

“三官一律”收获群众好评

今年3月,市中区区委政法委联合汇同区委组织部,在全区政法系统选派了217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深入村(社区)开展“三官一律”进基层活动。

与群众零距离化解纠纷。今年5月11日,市中区法院法官易春梅接到某社区书记的电话,称社区居民因争夺房产闹矛盾,希望法官出面调解。知道这一情况后,易春梅立即与和她共同负责该社区的区检察院检察官高勤琴前往了解纠纷原因,并对纠纷各方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释法析理和耐心疏导,最终一场历时12年的纠纷终于圆满落下帷幕。在“三官一律”活动中,像易春梅一样,奔走在基层百姓身边的干警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办案经验参与协调矛盾纠纷140余件,开展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

全覆盖调配力量加强阵地建设。“三官一律”的所有干警都是通过统一的严格选拔而出,通过在44个中心城区社区设立“三官一律”工作室,在全区218个村、14个集镇社区设立了“一村(社区)一政法干警”工作室,217名政法干警被分配到了44个中心城区社区设立的“三官一律”工作室以及全区218个村、14个集镇社区设立“一村一政法干警”工作室,确保“三官一律”进社区、一村一政法干警实现全覆盖。

多角度坚持做到“三进三访”深入基层。活动开展以来,“三官一律”工作人员坚持每月必须到村(社区)工作1天以上。截至目前,全区200多名选派干警(律师)入户走访2000余人次,开展法制宣传500余场次,及时与村“三职”干部进行了沟通交流,积极提出法治意见建议。

“三官一律”活动在收获了工作实效的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好评。这一活动也为持续推进群众普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二:创新“1234”工作模式——

开拓事故处理新局面

为切实改变交通事故处理、化解纠纷的被动局面,乐山市中区率先在全省创建出了交通事故处理“一条通道、二个慰问、三类事故、四种调解”(“1234”工作模式)。

一条通道——建立起交通事故伤者治疗的一条“绿色通道”。“一条通道”通过与中心城区市级医院、保险公司、社会救助基金建成交通事故伤者救治的绿色通道,来解决医疗费垫付难题。通道建立后,伤者在医院救治期间,即保障垫付资金的追偿,又能确保垫付资金的主体能够得到收回。

二个慰问——建立起对当事人及其家庭的两个真情的慰问。“二个慰问”主要是在当事人到事故中队处理事故时,办案民警一杯热水给予热情的问候,对事故处理相关问题耐心解答和处理;二是在事故处理完毕后,对重点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和慰问,并征求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类事故——对道路交通事故分成三个类型合理调配警力进行处理。三个分类中,一类是无人受伤、轻微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这类事故启用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机制处理;第二类是仅有轻微伤的交通事故,以简易程序集中协调处理;第三类是涉及逃逸、酒驾、重伤以上按照一般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由接案民警包案处理并视情成立专案组。事故分类合理调配了警力,最大程度的优化了警力、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规范了案件办理。

四种调解——建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四种形式。市中区成立了交通事故调解中心,对疑难复杂案件、事故处理工作等工作内容,建立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四种调解形式,实现了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调处中相关工作的“无缝”对接。

事故处理“1234”工作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今年10月,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杨勇就在调研中给予了“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赞语。

亮点三:两院发挥主体作用——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015年初,乐山市中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区县,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中区法官检察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执法办案能力显著提高,司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彰显。

精心组织,保障强化。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中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政法委充分发挥司法体制改革牵头抓总的作用,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两院司法体制改革面临的具体困难。目前,首批45名员额制法官和23名员额制检察官遴选工作已完成并宣誓就职,第二批2名员额制检察官遴选工作正在进行中。司法责任制、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试点工作正积极稳妥推进。

完善队伍结构,队伍得到优化。市中区坚持精英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改革方向。区法院进入员额的45名法官中,平均年龄41岁,50岁以下的法官占96%,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占100%。区检察院进入员额的23名检察官(男11名,女12名)中,平均年龄42岁,50岁以下的检察官占83%,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占91%。中青年骨干的比例普遍提高,司法队伍的梯次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明显改进。

办案能力普遍提高。人员分类管理后,法官、检察官逐渐把工作重心从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转移到案情研究和案件裁判上,职业理念和工作观念悄然转变,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钻研业务的风气正在形成,司法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庭审驾驭、法律适用等办案能力普遍提高。

资源整合,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化。截至目前,区法院45名员额法官共审结案件768件,审判一线部门结案数较去年同比上升52.1%,其中院、庭长新收案件167件,审结79件。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3.5%,二审发回改判案件数量为0(去年同期3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20%。

今年,市中区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卓著,并为接下来持续推进司法改革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四:有力推进综治工作——

和谐平安促发展

今年,市中区深入推进平安市中区建设,为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市中区将“雪亮工程”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同步推进,区综治委选定了30个村开展“雪亮工程”建设试点工作,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任务的120%。

推进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市中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7个巡区,每个巡区配备警车1台、警力3-5名,实现中心城区全天候、网格化街面专业治安巡逻防控。同时建立快反屯警点、设立治安卡口,强化街面巡防。财政投入4700多万元,在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新建了600个高清红外监控探头并投入使用。同时还配备了50名专职的天网监控员,24小时值守,实现对中心城区天网监控的实时监控,做到突发案件、事件第一时间发现、处置。

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深化城市社区和农村网格建设,有序推进城乡全覆盖,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发现治安隐患“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健全重点人群的帮扶体系,以服务促管理。

加强重点特殊人群管控。今年,市中区在加强危爆物品和寄递物流清理整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重点人群的帮扶体系,实现以服务促管理,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社区戒毒,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工作,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帮助和管理。

强化党政主导。市中区充分发挥大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对疑难、社会影响较大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联合调解工作组,负责包案调解。

建立“1+4”模式。近年来,市中区积极创新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模式,建立了“联合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保险理赔”的工作新模式,乡镇(街道)派员参与,区法院设立交通巡回法庭,实现了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调处中相关工作的“无缝”对接,年平均调解案件15000起左右。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因交通事故到区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数下降50%以上。

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了交通事故伤者治疗的“绿色通道”,通过与医院、保险公司、社会救助基金建成交通事故伤者救治的绿色通道,解决医疗费垫付难题。截至目前,已垫付救助金113.9万余元,保险公司商业险预付300万元左右,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