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社会力量之沙 成法治文化发展之塔
——成都法治文化建设“聚沙计划”纪实
1·成华区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座谈会现场
2·温江区司法局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创编的法治宣传方言话剧《毒殇》首演现场摄影:金子力
3·“壹清电台”
4·开发的法治文化作品
周洁玲 本报记者 曾昌文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何做到“法之必行”?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近年,成都市在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中,提出并实施的法治文化建设“聚沙计划”,以向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致、群众喜爱、社会认同的法治文化精品项目(作品、产品)为工作目标,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创新创意工作,互动开展各类生动活泼的法治文化活动,延伸法治文化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触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促进了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和发挥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深化依法治市工作的引领作用。
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活动广场、绿道长廊、游乐场所、创意书画……2016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某中学老师王女士和先生带着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到温江区国色天乡游乐园玩耍。在法治文化主题乐园“法治典故·奇遇森林”内,夫妻俩领着女儿挨个观看法治故事动漫情景雕塑,并向女儿讲解每一个法治典故的来历。
“这种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很有创意,孩子在一边看一边听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典故中的故事,明白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比大人枯燥地说教一百遍都管用。”王女士说。
“聚沙计划”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你不晓得,以往我们要搞一场普法活动有多难。比如办个讲座,我们要提前联系公检法和其它行政执法单位并联系安排工作人员,也要邀请律师和法律专家。安排好时间地点,到了开讲的时候,却经常出现老师在上面神采飞扬,台下耍手机的、摆龙门阵的心不在焉。有时候讲座还没结束,台下就没人了。要说是老师讲得不好,我们真还不觉得,但老百姓咋就不买账呢?”10月19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法宣科科长卿成跟记者聊起了过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些感受。
“从‘一五’普法到现在的‘七五’普法,尽管我国的全民普法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发展仍不充分,法治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法治文化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发展也不够平衡。”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黄泽勇表示,相对于先天法治文化传统的缺失,在后天的法治演进中,广大民众的法治意识仍较淡薄。
黄泽勇认为,长期以来,由各级党委政府主导的法治宣传教育也基本上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由政府和普法宣传工作者决定普法的内容,很少顾及到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知识。“说者在台上声嘶力竭、听者在台下不以为然”,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普法怪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诸如司法公信力不足、执法机制不完善等引发的热点事件时常见诸报端,普法的效果和实际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为扭转这种“事倍而功半”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成都市司法局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今年4月,成都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学法用法工作组印发了实施“聚沙计划”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方案。
近日,成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四川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聚沙计划”即聚社会力量之“沙”,成就法治文化事业发展之“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广大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把“单向灌输”变为“互动参与”的良性局面。
“具体来说,就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中,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以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参与法治文化创新创意工作,推动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面向社会购买专业化的法治文化服务。”该负责人说。
聚沙成塔
法治文化建设循序渐进
从全国,到四川省、再到成都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法治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把法治文化作品纳入各级文化作品评奖内容,纳入艺术、出版扶持和奖励基金内容,培育法治文化精品。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中指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与推广。完善公共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引导各类媒体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成都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第27条明确提出: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积极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墙报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市)县至少建立1个法治文化广场、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市、区(市)县级新闻媒体至少开办一档定期的普法节目或者专栏,推进网络社区、微博微信平台、移动多媒体、手机等新兴媒体普法,推动区(市)县开设独立域名普法网站。引导各类文化团体加强法治文化产品创作推广,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文化活动。
根据成都市《实施“聚沙计划”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方案(试行)》,“聚沙计划”的目标就是通过培育、推动形成一批法治文化创业园区、特色街区、创客空间、工作室、网站、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创新创意工作,向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致、群众喜爱、社会认同的法治文化精品项目。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一滴水的力量虽微不足道,但也能积水成渊。每一股社会力量都是一粒沙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沙子’紧紧地聚在一起,形成坚固法治文化建设‘宝塔’。”该负责人表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
关于“聚沙计划”的实施,该负责人介绍,社会力量参与范围包括10个方面:协助研究制定各类法治宣传教育规划、计划、制度、规定;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法治宣传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及管理维护;开展各类法治宣传队伍培训;开展群众法治需求调查,提出加强法治文化建议意见;研发推出各类法治文化创意产品、作品;参与各类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活动及项目实施;参与全市法治宣传教育成果交流与推广,工作质量统计、监测与评估;开展法治文化沙龙、研讨会等;完成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法治宣传、法治文化建设任务。
同时,为确保“聚沙计划”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最大效用,成都市制定了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建立法治文化创新创意实验室,深挖地方法治文化资源,打造法治文化创客聚集区,与“互联网+”发展战略融合促进新媒体普法网络矩阵建设和集群式发展,组建“聚沙”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法治文化展厅,全面拓宽“聚沙计划”社会影响。
为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法治文化建设中来,成都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今年8月,一个包括63家企业(机构)、单位、社会组织等的“法治文化优质企业库”已经下发到各区(市)县,市、区(市)县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中,将“优质企业库”企业作为政府招投标、项目比选、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等的重点对象。同时,对于推进法治文化创业园区、创新创意工作室、法治文化(普法)网站、普法类新媒体和书籍、法治建设调研报告、各类法治文化创意作品(产品)、法治文化研讨会(沙龙)、法治文化展厅等工作的,成都市也将给予一定的激励。
妙招频出
“聚沙”半年效果初显
今年8月8日,成都市首档微信普法电台“壹清”正式开播。从那天起,主持人张一青抑扬顿挫而略带甜美的声音将一个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与相关法律知识紧紧相扣,让听众在听故事中接受法治教育。
据悉,“壹清”电台是今年6月初由成都市司法局、成华区司法局指导、由成都某文化传播公司依托创立的一档百姓普法微信公益电台。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该电台的粉丝数已达2646人,电台节目被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数量也从第一期的700多次到目前已经高达4645次。“截至目前,网友与‘壹清’电台的互动交流已经达到2969次,会话人数有748人。”该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张晨光告诉记者。
成华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四川法制报记者,早在成都市构思“聚沙计划”时,该区就先行先试,于2015年与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合作共建了“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室”,将政府的政策引导优势与市场的高效配置资源优势、社会组织的专业公益服务优势有机结合,打造全民普法“梦工厂”。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已经初步形成了法治宣传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法治宣传新格局。今年以来,该局又与市司法局一起,充分挖掘社会优势资源,联合成都某文化传播公司,打造了百姓普法微信公益电台——“壹清电台”。该文化传播公司负责项目的平台搭建、视觉设计、网络策划、活动创意设计、内容创意编排以及发布、公众号后台维护等工作,成都市司法局和成华区司法局负责对“壹清电台”的内容进行监制、审核、修改等“把关”。
在整合各方社会资源,锦江区与政法、教育、民政、工青妇等13家单位和16个街道办联动,建立了“心雨梦工厂”未成年人工作室。“心雨梦工厂”自建立以来,与200余家公益机构共建未成年人保护合作平台,累计吸纳各领域志愿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活动5万人次,直接组织或协调其他组织机构开展未成年人公益关爱活动1000余场,先后荣获四川省巾帼文明岗、成都市儿童守护使等荣誉。截至目前,“心雨梦工厂”共对5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了帮教,其中4人通过帮教重新就业,1人重返校园继续大专学业;对16名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抚慰24次,并对其中4人给予司法救助金4万元,对1人提供了医疗支持和家庭关系协调。
近日,全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媒体普法工作室“卿哥普法”正式投入运行。据悉,2015年初青白江司法局在开通“卿哥普法”微信公众号后,在今年又联合法院、检察院“晶晶热线”等30余家区级相关媒体组建了网络普法集群,成立了新媒体普法团队。目前,该团队在普法微信上开设了“以案释法、微普法、椒言FM、法苑撷英”等栏目,建立了“律师online、E法援、云调解、微法矩阵”等服务平台,拍摄制作了《我的法治中国梦》《我在这里为民服务》等法治微电影以及法治微视频、H5音乐微信等系列新媒体普法作品,先后策划组织了“迎新春、倡法治”、寻找12月4日与宪法一起过生的公民、“七五”普法市民法治需求网络问卷调查、“七五”普法知识竞赛等系列网络普法活动。“近两年来,‘卿哥普法’先后推送图文信息280余期一千余条,吸引网络粉丝七千余人,普法微信的总浏览量已超过10万人次。”10月19日,该团队负责人卿成告诉记者。
今年6月23日,由温江区司法局、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编的法治宣传方言话剧《毒殇》成功首演。据悉,这是温江区司法局借助高校资源优势,打造法治文创孵化园的作品之一。“目前,我们的孵化园已经推出了大型法治宣传方言话剧《毒殇》、大型法治宣传剧——川剧《秦香莲》等特色法治文艺作品。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项目公投等方式,把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扶持,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起投入到法治文化作品(产品)研发中来。”温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多年来,普法和用法‘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位思考,从‘用法端’的需求出发,来进行‘普法端’的供给侧改革,以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即时性和效能性。”成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拓展法治宣传的公共空间、创新普法工作的载体方法,到加大法治文化建设水平提升普法效能,从利用第三方力量“借船出海”,到整合社会资源搭台唱戏,“壹清电台”“心雨梦工厂”等项目自“聚沙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据统计,自今年4月28日“聚沙计划”正式实施以来,成都全市打造的各类法治“文创产业街”、实验室、孵化基地等已经达到21个。
“‘聚沙计划’实施近半年来,我们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参与到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涌现出了大量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卿成很欣喜地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不再为每一次法治宣传活动的人气和效果“抠脑壳”了。卿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都能从内容到方式,从网下到网上,从传统到创新,写出一部符合不同人群欣赏水平的法治文化“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