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微”创新学法形式 “六小”提升普法效果
——达州市通川区“六微六小”构建新型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今年以来,为提高干部群众的学法积极性,达州市通川区不断创新学法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法治故事、法治影片、法治演出等,积极为干部群众提供形式新颖的学法平台,切实增强了干部群众学法兴趣,提升了法治宣传效果。
开设“微课堂”讲述法治小故事
各村(社区)积极开办“微课堂”,邀请法治宣传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官、民警、律师等人员为主讲人,群众想要学习哪方面法律知识、什么时间学习,可通过调查问卷、短信、QQ消息、微信留言等方式向村(社区)反映,村(社区)再根据收集的信息确定学习内容和时间,在农忙时节农村村民还可以申请在田间地头“听”法。学法形式的多样性、学法内容的针对性,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学法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共开设各类“法治微课堂”45次。
拍摄“微电影”展播法治小影片
坚持“群众演员、身边故事、以案说法”的原则,在全区推选出《泡沫》、《老柯》、《法援温情》、《爱的守护》等6部涉及依法诚信纳税、远离职务犯罪、申请法援保护、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以及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等主题的微电影,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以及影院等平台与大众进行分享,通过叙一事,讲一法,明一理,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认识到学法、懂法、用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法、主动用法。2015年,微电影《老柯》在省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主办的“法治中国·四川微电影”创作大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搭建“微平台”赠送法治小锦囊
开通“法治通川”微信公众号,着力分享全区法治建设工作动态、创新工作、典型经验等内容,使干部群众对通川法治建设状况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加深群众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全区各部门、乡镇、村(社区)陆续开通本单位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微信群,组织讨论法律知识,并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实现了信息交流的互通共享。每周五通过“超级信使”向干部群众手机发送法律知识,通过微博实时更新交通违法、庭审直播等信息,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外面的事情,并通过他人事例警醒自己,间接领会法律威严,法治宣传效果得到延伸。目前,全区开通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法治宣传的单位(部门)有35个、乡镇12个,村(社区)36个。
推送“微演出”举办法治小宴会
在节假日及春节务工人员返乡潮时期,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微演出”,演出的种类包括舞蹈、歌曲、小品等,演出邀请村民参演,部分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每个节目都将法律知识融入表演之中,通过扮演角色、理解角色、观看角色,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愉悦中思考法律问题。同时,在演出环节设置普法小问答和微信“摇一摇”活动,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延伸法律知识,使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共开展法治文艺演出9场(次),小品《调解》、歌曲《祝福祖国》、谐剧《赌徒的自白》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设立“微广播”收听法治小常识
利用广播覆盖面积广、收听方便等特点,在村(社区)设立广播站,广播站设置《讲法十分钟》等栏目,“广播讲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律法规融入具体事例之中,便于群众理解接受。“广播讲法”还为村(居)民进行简要的“违法成本”核算,通过核算将交通违章、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违法后果和“成本”进行比对,简化了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助于引导群众遵法守法。目前,全区架有广播扩音器80余个,收听群众达2万余人。
建立“微书屋”收纳法治小智慧
村(社区)结合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把建立法治图书室(角)作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法治图书室(角)里收纳了《土地承包法》、《婚姻法》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通川区依法治理学习读本》、《青少年法治故事50讲》、《农民工进城务工百问百答》等书刊,供村(居)民取阅学习。村(居)民在学习中遇到疑惑由本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司法助理员等进行解答。“微书屋”使村(居)民学法有了好去处,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全区共建立法治图书室(角)273个。
李江 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