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公安分局深入劳务市场进行普法宣传
在东升广场开展普法活动
本报记者 曾昌文 刘冰玉
“六五”普法期间,成都市锦江区先后荣获了“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区法建办被评为“六五”普法中期全国先进法建办,区法律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称号,成龙路司法所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五福桥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五年来,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锦江区的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法治锦江建设取得新的突破。”3月10日,省“六五”普法检查审核工作组在对成都市锦江区进行检查审核时,锦江区委副书记曾刚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在“六五”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力争在“七五”普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争当法治成都建设样板区。
在锦江区成师附小慧源校区,检查组一行在检查了该校“法律进校园”情况后,还观看了孩子们的法治教育模拟课堂。得知该校通过“小手拉大手”进行法治宣传,将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群众融入法治宣传学习中后,检查组组长、省司法厅厅长陈明国指出,在推进“法律进学校”中,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进学校普法,实现法治教育全覆盖、有实效。
■ 创新方法 树锦江普法品牌
“六五”普法期间,锦江区按照“依法行政规范化、执法监督有效化、法律服务优质化、公民守法自觉化”的建设战略,广泛扎实开展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创新推出了“法律宣传7+3模式”、青少年法治教育“三化一基地”思路和社区法治宣传“五微”工作法,充分满足各类人群的法律需求。
2014年以来,针对区域内楼宇经济发达、在建工地密集、旅游景区较多的实际,锦江区创新了法治宣传“7+3”模式,在“法律七进”的基础上推进了法律进楼宇、进工地、进景区。利用楼宇社区“微平台”载体,通过播放法治微电影、发送法治公益广告、评比楼宇守法之星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开办“工地法律四课”,工地管理人员及农民工法律素养明显提高,运用合法方式维护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景区开展诚信商家网络评选,打造了多处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倡导商家诚信经营,游客文明旅游。
锦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少年法治教育“三化一基地”是根据青少年年龄特色、认知水平设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法治教育。“三化一基地”包括幼儿园立足法治情景化,通过模拟“过安检”、“进银行”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小学立足法治生活化,让小学生在参与“电话报警”、“文明交通”等游戏过程中了解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中学通过把教室搬到“模拟法庭”、“法律图书室”等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教育和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在文轩优优幼儿园、成师附小慧源校区、七中育才新校区打造法治教育基地。
针对社区居民学法需求而创新推进的“五微”工作法,主要包括依托法治大讲堂举办“微讲座”、群众自编自演“微话剧”、社区取材拍摄“微电影”、注重互动组织“微体验”、建立新模式开通法治微信“微平台”。“‘五微’工作法进一步增强了居民互动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法治理念。”锦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做优载体 建普法宣传阵地
“通过健全三级法治大讲堂、打造法治示范街区、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锦江区现在已经构建了立体式、网络化的学法用法宣传阵地。”锦江区司法局局长汪宏说。
据悉,目前该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法治大讲堂。在区级层面,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普法重点对象,把学法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共组织“四大班子”会前学法80余次,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升。各部门、街道借助本单位法治大讲堂,举办“基层干部学法专场”,开展集中学法、会前学法、专题学法。定期开展群众法治需求调查问卷,针对群众需求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实现普法教育无盲区。
2015年2月,锦江区整合优势资源,在双桂路街道汇泉南路片区,按照“七位一体”的思路——即开设一个社区法治书屋、打造一个法治文化广场、建设一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创办一个民工法治夜校、创建一个法治社区、编排一台法治节目、拍摄一部法治微电影,打造了一个法治宣传教育示范街区。同时,全区16个街道按照一街道一品牌的要求打造精品法治文化墙,紧紧围绕宪法等重要法律内容、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市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开办依法治区专题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媒体将全区法治建设成果及时向社会展示,鼓舞全区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推出一大批话剧、舞蹈、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六五”普法以来,锦江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传统媒体、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多元化的法治宣传。法治独幕剧《活法》、法治情景剧《上车》、群众广场舞《一念之间》、法治微电影《佳楠的婚事》等受到了群众的热烈追捧,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 多元参与 形成治理新格局
“师傅,驾驶电动车时小孩是不能坐在前面的,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同学,未满16周岁是不能驾驶电动车的,更不能同时乘骑3个人……”每到上放学高峰期,锦江区各大中小学校门前总有交警或者辅警对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
锦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六五”普法以来,通过整合资源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提升法律服务水平,该区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四治三化”的社会依法治理新模式。
在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过程中,该区严格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行政执法部门具体落实的原则,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等,有力推动了锦江区的依法治理工作。
把法律服务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紧密结合,完善半小时法律援助圈,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法律服务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以区法律服务大厅为中心,锦江区已经建成了水井坊、莲新、双桂路、成龙、三圣五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居民半小时内可享受法律援助申请等服务。据悉,在成都市法律服务满意度测评中,锦江区连续五年位列前茅,其中2014年更是获得全市第一。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锦江区积极探索构建法治、自治、共治、德治与信息化、网格化、系统化“四治三化”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条具有锦江特色的城区社会治理新路子,先后获得了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区”、“国际安全社区”等荣誉。
(本版图片由锦江区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