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互联网“盘活”宣讲创实效

  
2016-01-28 11:20:17
     

 

 成都市青白江检察院探索预防犯罪宣讲新形式
   

 

                                        青白江区检察院走进中铁二局 
  
  
 何江 记者 曾晶菁
  
  互联网时代,预防犯罪也走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记者从成都市青白江区检察院了解到,2014年8月以来,该院开始在全市“预防经济犯罪、预防职务犯罪”专项宣讲活动中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一大两微”,即大数据、微宣讲、微调查等新手段,使宣讲工作专业性、参与性、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该院预防干警先后深入全区各机关、企业、乡村、学校、社区开展警示教育宣讲29场,受教育人数2000余人次。
  
  用活“大数据”警示教育讲座有理有据
  
  检察机关同时开展经济犯罪宣讲和职务犯罪宣讲,这种预防机制创新在全国尚属首次。记者了解到,青白江区检察院从预防、反贪、反渎、公诉、侦监、技术等部门挑选骨干力量,组成宣讲团队,抓住当前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的契机,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等互联网资源,通过关键词、地区、罪名等分类检索工具,收集全国相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典型案例。
  
  在查阅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团队成员根据作案人不同职位、不同罪名、不同环节、不同手段等要素,分门别类保存在职务犯罪信息数据库中,为预防宣讲提供丰富详实的案例素材。
  
  在筹备区国税局的一次警示教育讲座期间,宣讲团成员就使用上述方法,很快收集到近年以来全国税务系统职务犯罪判决书70余份,通过梳理分析,提炼出税务系统职务犯罪4大高危环节9种常见手段,据此撰写出宣讲稿。宣讲员对税务系统职务犯罪特点、发生环节和发案趋势的精准阐述,也得到了国税局干部职工的高度认可。
  
  加入“微宣讲”行贿犯罪查询有话要讲
  
  开展一场宣讲活动往往需要较长的筹备期,并且受场地、时间、人员等因素限制,也无法随时开展。为了让宣讲工作更为灵活,青白江区检察院聪明地利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这一检察机关重要的“窗口”,在每次行贿档案查询时机,见缝插针地向前来办理查询的企业工作人员宣传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职能,并制作“招投标领域常见犯罪及案例”宣传单,向查询人员介绍招投标活动中常见的犯罪罪名、作案手段、法律后果,鼓励他们举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索贿及竞争对手行贿等危害市场公平竞争的犯罪行为。
  
  这种灵活机动的预防“微宣讲”一经推出便获得良好反响,在培养企业公平竞争意识、获取职务犯罪线索方面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曾当场向检察官反映,其竞争对手曾多次向主管单位行贿,但至今没有被追究责任,也没有被录入行贿档案系统。该名工作人员还通过全国裁判文书网调出3份不同法院的受贿罪判决书,证明竞争对手确有行贿犯罪事实,后该院将此案线索移送相关部门。
  
  引入“微调查”预防宣讲边讲边调查
  
  “以下哪些是本行业中常见‘潜规则’:①在采购过程中,收取业务单位回扣;②在工程建设中,为承建商谋取利益;③利用物资管理漏洞盗窃、侵占财物……”这种新鲜的微信犯罪调研形式,也被引入预防犯罪宣讲中。
  
  受微信朋友圈投票的启发,青白江区检察院将在线问卷调查这种新型网络服务,通过二维码方式引入到宣讲活动当中。宣讲团队事先在网站后台根据每个行业领域的特点灵活创建一份测评问卷,现场听众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调查问卷,对包含“您对本次宣讲印象最深的内容”、“您对检察机关工作有哪些建议意见”、“您更喜欢哪种形式的宣讲”等反映宣讲效果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也可以参与犯罪调研、风险自评。
  
  与此同时,宣讲人员通过手机,便可即时查看到自动生成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方便根据回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并对宣讲活动的方式、内容进行总结改进。
  
  这种基于手机的问卷调查,也为听众提供了互动平台——甚至还能随时提供举报线索。目前,该院正在探索,将这种“微调研”引入更多工作中,以进一步促进检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