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巴山老区脱贫曙光初现

  
2016-01-21 10:00:55
     

巴中市驻村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填写帮扶卡

本报记者 宋锫培 文/图

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是我省典型的边远贫穷山区,山高路陡、沟多谷深,洪涝、干旱交替,地质灾害以及冰冻等极端气候灾害也时有发生。在经历了“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十年扶贫后,截至2015年底,巴中市仍有31.83万人处于贫困线下,699个贫困村和5个贫困县区尚未摘帽。

巴中市扶贫移民局牵头制定了15个专项扶贫方案,“五个一批”对应落实到户到人。并因地制宜推进“1+6”扶贫工程,启动实施涵盖29个乡镇209个村的15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建设。由此,巴中发起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脱贫的一缕曙光已照进巴山老区。

信息助力 扶贫动态一目了然

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结合“走基层”活动,开展一次脱贫攻坚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机制实不实、资金使用准不准、指标数据全不全、脱贫成效真不真6个方面。那么,精准扶贫的动态如何跟进?群众怎样查询和监督?这一切,巴中都有奇招。“通江县村民李某,因灾致贫,申请为一般贫困户。平昌县村民赵某,身有残疾,家中无劳动力……”在巴中市“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主页面地图上,点击放大该市任一贫困村、贫困户,该村所有关于精准扶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了。原来,巴中市的奇招就是开发了集管理系统、门户网站、手机APP功能于一体的“巴中市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手段助力扶贫工作。“我们将贫困村和贫困户资源资产、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30余类信息录入系统,按乡镇、村、户生成台账,通过三维遥感影像直观反映贫困状况。”巴中市扶贫局工作人员说,通过该系统,还可以看到15个专项方案对贫困户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2015年8月,巴中市正式启动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设,目前该系统数据收集基本完成,已开始联网运行。市民可凭身份证号码登录,查看贫困户、挂包驻帮干部的信息,以及贫困村的扶贫专项规划及实施情况等。实现精准扶贫信息化动态化。同时,在2014年精准识别基础上,巴中市扶贫局分别于2015年8月、10月、12月“三回头”,对贫困对象进行了三次全市范围内的复核校正、信息比对和“回头看”,将年度减贫任务分解下达到县到乡、到户到人,并在系统里给予标记,分户落实帮扶措施,分项核算增收目标。2015年,该市共减少贫困人口111791人,占目标任务的111.7%。

精准施策 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新坝村通过“农民需什么、专家讲什么”的菜单式培训模式,落实技术扶贫,力争每个贫困户有一名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明白人,提升农户“造血”功能。

南江县按照逐年农村危旧房改造规划,加快组织实施农村D级危房,土坯房的新建和改建工作。截至去年11月底,7470户农村居民危房改造竣工使用并迁入新居,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差、住房难的问题。

金子坪村的驻村工作队就精准扶贫工作及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三年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并将逐步实施,曾经贫穷落后的金子坪村,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在巴中,巴山新居、技能培训等等项目不是一句口号,各项工作的开展早已改变了群众生活。巴中市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因地制宜连片推进“1+6”扶贫工程。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攻坚为中心,每个村培养一名以上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再配合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到2020年末,全市新建成聚居点1245个,新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21.06万户,建成骨干特色产业基地430万亩,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00个。短短数月,巴中市完成投资33.13亿元,实施区域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扶贫贷款 发家致富再现生机

2015年8月,巴中市恩阳区西南村村民周太福在田里忙活,要采摘200公斤葡萄,在中午前保质保量地交给订货商。他家已经尝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甜头:2011年,村里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去年靠卖葡萄周太福有了3万元收入。

这样的好光景不仅仅是在恩阳,通江县双凤垭村的张定元一家3口,劳动力足够,最缺的就是项目启动资金。村上为他量身定制了3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如今,他家养了20头猪、200多只鸡,栽种了两亩花椒。“现在政策好了,下一步,我准备搞个农家乐,”张定元说。同样情况的还有南江县栗园村贫困户何林,在当地扶贫局的帮助下,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种植了豇豆、海椒,葛根,蔬菜等农作物,年收入增加了5-6万元。

“我们首期75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已全部到位,12.54万户贫困户获得特殊评级授信,授信额度达到37.5亿元,向2719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0008万元,向161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3556万元。”巴中市扶贫局相关负责人说。巴中市坚持“政银互动、信用支撑、精准放贷、发展生产”思路,在扶贫互助社基础上,推动政府、银行、贫困户互利合作。以县为单位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基金”7500万元,为小额信贷提供政府担保。并建立诚信度占50%、家庭劳动力占20%、家庭成员掌握劳动技能占20%、家庭人均纯收入占10%的“5221”评级授信体系,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已向2719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008万元。目前,已打造扶贫互助社升级版30个,占目标任务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