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传销盛宴”监管在哪里?

  
2015-12-18 11:44:42
     

一种名叫“纯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的传销模式,在广西潜滋暗长多年。这些传销组织公开活动,举办盛大的千人宴会,盛行多年,但却似乎并没有受到有效的打击和禁止。

为什么这类传销屡经媒体曝光却依然如火如荼?为什么传销在这里发展了多年,这一经济“毒瘤”仍然无法被切除呢?

2015年11月19日傍晚,“同行”带一位记者听传销课,来到了南宁五一路海王府海鲜酒楼。整个酒楼二楼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场面之大令人震惊: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粗略估算,有近千人规模。参与者先是听宣讲,然后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品尝美食、观看歌舞演出。

早在2009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对广西传销进行过深入报道,其中也描写了某海鲜大酒店举办千人盛大宴会的场面。六年之后,盛况依然。

有专家指出,一个个声势庞大的传销组织,能在当地存在发展多年,也是件奇事了。再加上几乎每日都会举行的千人传销大会,相关职能部门不可能没有听到任何风声,这反映出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变相纵容了传销组织。

背景

千人传销宴会黑幕重重

广西千人传销宴会为何无人去管制,这背后的黑幕又是什么?广西这类传销组织的发展,全靠人拉人的方式。许多人被以旅游观光、项目考察、做小生意等名义骗来广西,以求“共同致富”。喊你来的“上线”会亲自或者安排一个人全程陪同。按照他们事先安排好的流程,来了之后跟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一起,花40块钱“买票”参加了南宁半日游。

此后,每天到四个以上的 “朋友”家里串门,听他们介绍“资本运作项目”。

调查中发现作宣讲的几乎都来自山东潍坊,来广西之前,他们有的是银行职员、有的是医院护士、有的是企业的销售人员,辞去原来的工作来到广西之后,他们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待新的朋友、喝茶聊天,聚居在南宁阳光新城一带,以至于这一带被称作“潍坊村”。

他们所介绍的内容、所使用的语言基本完全一致,在层次上则是步步深入,他们说,这是一项秘密的国家战略,模式是国家巨资从美国引进,名字很模糊或者说变换不定,有 “资本运作”、“纯资本项目”、“连锁经营”、“1040阳光工程”等多个名字。

如果想参与,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要“投资入股”。按照3300元一股的标准,你一次性要申购21股,也就是69300元,另外还要缴纳500元作为管理费用,这样算下来,一共需要投资69800元。

投入69800元的第二个月,“组织上”会自动返还你19000元,作为入股奖励,也有叫 “工资”的。这样,你实际投入的资金是50800元。接下来,你要寻找3个合作伙伴,也就是要发展3个下线,你的3个下线同样要投资69800元,还要每人再发展他们的3个下线。同时伴随着一套复杂的晋升机制,你就成了“老总”,一年内便可以拿到上千万的巨额财富了。拿到钱之后,就退出,把当老总的机会继续留给后来人。

调查

举报报案无人受理

在南宁市,一个个号称“国家秘密项目”的传销机构,在这里被追捧得如火如荼。包括山东潍坊在内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一带三、三带九……蜂拥而又默契地来广西寻梦。这个规定公务员、现役军人、学生、教师和广西本地人等五类人不得进入的传销机构,被组织者描述成“国家政策下的一盘很大的棋”。

对组织者这样的夸张描述,局外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但一个个声势庞大的传销组织,能在当地安身立命多年,也是件奇事了。再加上几乎每日都会举行的千人传销大会,相关职能部门不可能没有听到任何风声。

11月20日上午,北京来的一位记者拨打南宁市工商局反传销专线电话,向他们举报传销组织每天在此公开活动。

当晚6点,该记者再次来到该酒店现场查看,酒店内依然热闹喧哗,并没有任何执法部门前来阻止。

11月20日,这位记者与一位误入传销组织的刘医生前往阳光新城附近一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工作人员做完笔录后说,骗你的人现在也在你老家,你应该回老家报案。至于刘医生的5万元钱到底被转到了哪里 (转款地点在南宁),派出所也无意调查。至今,刘医生没收到任何答复。

声音

监管不力 导致传销组织猖獗

广西传销之所以肆无忌惮,不仅由于其组织“树大根深”、洗脑手法与时俱进,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对传销放任自流。

近年来,有关广西传销组织的消息早就甚嚣尘上,甚至有人给广西取了“传销之都”的称号。如果当地监管部门、司法机关真下功夫,就不可能出现六年前报道过的千人传销大会现在“盛况依旧”的局面,也不可能屡屡爆出民间自己出钱雇民间反传销组织从传销窝里“捞人”的新闻。

相关职能部门视而不见,似乎是某种合法性的暗示,谁还相信这是非法传销?这些做梦都想发大财的人,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环境下,当然选择相信传销者画的饼。但是,如同所有的传销骗局一样,南宁堆积起来的这座“金字塔”,总有一天会倒塌,总有一天这些钱财两空的受骗者同时也是施害者,将什么都不会相信。

透过这场弥天骗局,人们不难发现,传销机构所谓的国家下的一盘棋,其实完全可能是当地有关部门心里的一把算盘。反正传销队伍里没有本地人,反正拉动着规模不小的一块经济,反正传销这种模式都是自己人骗自己人,与其多一事不如闭一眼皆大欢喜。

传销者在此守株待兔,而监管者的不作为起了“护航”作用。人们奔着雪球般滚动的财富而来,当这座虚无的“金字塔”堆积到不能承载千千万万个上当者的梦想和信任时,试问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这盘棋怎么收局呢?

本期作者 肖武 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