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检察院“鲟未”团队以专业和温情为成长护航

  
2025-09-03 14:21:4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2022年7月,宜宾市人民检察院精心打造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鲟未”在三江之畔悄然诞生。这颗承载着宜宾全市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满满期许的种子,自落地起便带着守护的初心——它将司法温度与乡土情怀紧紧相连,既呼应着宜宾作为中华鲟栖息地的地域印记,更寄寓着对未成年人如珍稀物种般悉心呵护的深意。
  
  以“鲟未”为名,是宜宾检察机关作出的庄严承诺:誓将守护中华鲟的珍视与执着,化作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坚定行动。
  
  三年来,在“鲟未”引领下,宜宾全市10个基层检察院各具特色的未检品牌相继涌现,形成强大的矩阵合力,产生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鲟未”团队,如星火般燎原,迅速将保护触角延伸至城市社区与乡村角落,成就了“鲟未+”的独特内涵。它的力量,见于对迷途少年的耐心引导,帮他们拨开迷雾重回正途;见于对受伤心灵的温柔抚慰,用细致关怀缝合裂痕;见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定捍卫,以法律为盾筑起安全屏障。它的意义,便是那些重新扬起的稚气笑脸——他们正带着希望的种子扎根土壤,朝着阳光奋力生长。这便是“鲟未”与无数守护者共同书写的,关于成长与守望的温暖篇章。
  
  三级分层观护帮教 让迷途少年重归正轨
  
  从品牌矩阵的聚力共生到司法实践的深耕细作,“鲟未”始终秉持守护的初心,将预防、干预、帮扶、回归环环相扣,为未成年人织就了一张覆盖成长全维度的保护网,让曾在歧路上徘徊的少年重拾正确方向。
  
  “这大半年里,我经历的让我感激和感动。特别是在基地的时候,检察官哥哥姐姐和学校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关心帮助,让我收获了很多。现在父亲、奶奶都说我变了不少。”今年7月,罪错未成年人小陈(化名)在写给“鲟未”团队检察干警的信里这样说道。
  
  2024年11月,时年16岁的小陈因涉嫌盗窃罪被屏山县检察院依法决定不予批准逮捕。但检察机关对严重不良行为并未予以放任,次月,他被送往“职守”观护帮教基地,在接受观护帮教的同时学习一技之长。在基地,小陈选择了感兴趣的烹饪培训,第一期结束后还主动申请继续学习。
  
  小陈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源于宜宾全市检察机关对罪错未成年人“1+N+1”分级分类帮教工作的创新探索。
  
  据了解,“1+N+1”中第一层级“1”,即在全市各基层检察院均布点“1”级基层教育矫治中心,对涉案的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全覆盖式基础教育矫治,完成摸底画像和警示教育。
  
  第二层级“N”,即建设“N”个特色化精准观护帮教基地,立足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成长规律、罪错程度、日常表现和生活环境等实际,开展干预矫治。如翠屏区检察院联合酒都公益服务中心建立公益型基地;叙州区检察院、筠连县检察院建立乡村型基地,增设农业实践课堂;高县检察院在消防、企业等地建立“韶华”“春华”等观护基地,为罪错未成年人定制个性化帮教“套餐”,已帮助9名涉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
  
  小陈所在的“职守”观护帮教基地为第三层级,是由宜宾市检察院与市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的“1”个罪错未成年人职业教育帮教基地。该基地通过“检校融合衔接”模式,以教育管理、行为矫正、技能培训等形式,为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等开展职业教育、正向引导。至今已有7名涉罪未成年人在“职守”基地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并顺利结业。
  
  目前,全市通过三级分层观护帮教机制,已对39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干预,其中,6人重返校园,2人考上大学。
  
  专业护航温情相伴 助创伤心灵渐愈重生

  
  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灵创伤,有着难以言说的脆弱与沉重,需要司法温情与社会合力共同疗愈。“鲟未”团队深深懂得这份伤痛的严重程度,始终以司法的专业与温情为基石,联动多方力量,让那些曾被阴霾笼罩的年轻心灵能在法治阳光里慢慢卸下枷锁,重新找回前行的勇气。
  
  今年5月,珙县检察院“珙桐花”团队检察官跨越千里,联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案发地)检察院,对身患重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且有两次自杀行为的未成年被害人方某开展司法救助。在双方协作下,因家庭困难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方某被送医救治,还获得4.5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珙桐花”团队同时协调县职业技术学院,帮助她康复后能顺利学技自立。如今,方某的病情已大有好转。
  
  在宜宾,这样的守护正通过一系列举措向更广处延伸:去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对300余名未成年人实施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200余万元;推进8个“一站式”办案区建设,整合询问取证、心理疏导功能,避免未成年被害人二次伤害;联合卫健、民政等部门落实身体康复、经济帮扶、复学就业等多元救助;围绕抚养、监护等领域开展民事检察监督,依法支持起诉抚养费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监护权变更等案件118件,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联动各方形成合力 让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发力

  
  以“鲟未”为支点,全市未检工作既撬动“四大检察”的联动效能,让法律保护的触角更精准、更全面,又架起与社会力量协作的桥梁,让守护的温暖更及时、更贴心,让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发力,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4年初,高县检察院“繁星护未队”在办理一起涉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时,敏锐发现两名涉案少年在服用一种名为“美沙”的药物。他们坦言,这种药吃了能“心情愉悦、精神兴奋”,最多一次可以服用48粒。检察干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核查,发现所谓“美沙”实为氢溴酸右美沙芬——一种常用于止咳的处方药,因性状与吗啡相似,滥用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空洞,甚至有致死风险。
  
  针对此案暴露出的“药物滥用流行”“处方药违规售卖”等监管漏洞,高县检察院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向主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涉未成年人案件往往折射出民事权益、行政监管等深层问题,而综合履职正是未检工作的核心职责。据了解,为给未成年人提供全面保护,宜宾全市检察机关构建起“一体履职、全面保护、统分有序”的综合履职模式,通过制度衔接与资源整合,将各方力量纳入守护网络:联合市妇联等6家单位出台《家庭教育分类指导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制发督促监护令、建立3个家庭教育指导站,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携手市监察委、教体局等8部门制定《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联合公安等11个部门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督查,让“发现即报告”成为共识;与教体、公安会签《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实施意见》;与多部门联合出台“心向阳光”维权合作机制等13项制度,推动社会组织、社工深度参与,在案件线索移送、社会调查、观护帮教等环节形成协作合力……
  
  花式普法浸润童心 为成长之路系好“法治安全带”

  
  2023年9月,宜宾市检察院打造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投用。作为全市“政法为民十件实事”之一,这个建筑面积约1730平方米的基地集普法宣传、法治教育、法治实践、综合履职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了全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核心平台。
  
  基地内不仅设有常规法治知识展区,更创新设置了游戏感知、知识竞赛、模拟庭审、以案说法等互动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配套检察机关综合履职场所,包括心理疏导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游戏室等,实现法治教育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融合。
  
  自投用以来,“鲟未”团队便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人员前来接受教育。为扩大辐射范围,“鲟未”团队还联合宜宾市教体局等4部门,依托基地“六大保护”版块打造视频,通过“云端展播”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普法,让法治教育突破空间限制。
  
  基地教育夯基固本,“花式”普法润物无声。为让法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鲟未”团队在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只为了让更多孩子体验到不一样的法治课:“鲟未”宣讲团走进叙州区第一小学,围绕校园欺凌设计“心灵防护甲”任务,寓教于乐播撒“拒绝欺凌”种子;南溪区检察院“南检蓝”团队组织开展模拟庭审,沉浸式普法;江安县检察院“江小橙”团队推出《中学生法律常识》手册并发放,结合随机抽测检验学习效果;高县检察院“繁星护未队”组织法治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深化防诈、防欺凌等知识;活动覆盖全市多所中小学,惠及师生万余人次。
  
  矩阵的力量,让“鲟未”与全市10个子品牌形成了“1+10>11”的叠加效应。在“鲟未”的统领下,子品牌似星火扎根大地,从司法保护的精准施策到社会力量的广泛联动,从个案救助的细致入微到预防体系的全域覆盖,让未成年人保护不再是单点突破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域协同的系统工程。
  
  如今,汇聚了宜宾全市未检力量的“鲟未”,内容更丰满、功能更精准、机制更顺畅、队伍更专业,已成为宜宾未检工作澎湃向前的强大引擎。